同路文档网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建材料 > / 正文

列宁党建思想内涵及其启示(4篇)

2023-06-25 16:00:0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列宁党建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2013年第17期总第343期前沿ForwardPositionNo.172013SumNo.343列宁民族平等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当代启示胡昂刘灿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民族平等是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基本价值观,列宁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赋予了民族平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阐述列宁民族平等思想形成的基础上,挖掘其理论背后深刻的思想意蕴,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合理借鉴与当代启示。[关键词]列宁;民族平等;思想内涵;启示[中图分类号]A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3)17-0152-0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关系处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仅仅依靠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状态不能解决现实的民族问题,科学理论必须经群众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当前理论界对列宁民族理论的探究较为成熟,但涉及其民族平等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文试图从列宁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入手,探讨其的思想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民族平等理论对当前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启示。提出来的,这一概念又是从一般平等原则中引申而来,从此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应用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和俄国当前的革命特征相结合,以此丰富和发展了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平等理论。(三)发展历程1.将民族平等条文首次写入《社会民族党纲领草案及:“凡年满21岁的俄国公民,不分宗教其说明》其中规定,“宗教信仰自信仰和民族,都有普遍的、直接选举权”[1]由,所有民族一律平等”,在此基础上将民族平等作为一、列宁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一)时代诉求民族平等是列宁民族理论的出发点和归纳点,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中的基本价值观。列宁把民族平等作为实现联合的政治基础首先提出来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平等原则基础上继承而来的,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无法涉及的民族平等的新问题,将其理论应用于实践,为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列宁民族平等思想的提出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国情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紧密相连,要想理清列宁民族平等思想的内涵,就要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进行分析。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处理民族问题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从此,民族平等既作为俄国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成为列宁终生坚持的原则,更成为他整个民族理论的核心。2.列宁在承认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理论,在1903年7月所写的《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论著中,全面地论证了民族自决问题。随后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把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写进了俄国党的党纲,将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大大向前推进,赋予民族平等及其丰富的理论内涵。虽然在《俄国社会民族工党纲领草案》中承认民族自决权,但这并不等于赞成和承认任何民族的分离,且这种分离也是有条件的。3.十月革命后,虽然俄国从法律上废除了民族特权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但各少数民族并没有真正享(二)理论来源民族平等的概念在《独立宣言》中首次被提出来。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斗争而在此基础上[“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SKZD0001)。[作者简介]胡昂(1969—),女,浙江杭州人,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女,安徽定远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刘灿婷(1987—·152·

  有法律条文所赋予的实际平等权利,因此在俄共布十大和十二大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列宁将其表述为:“消灭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作为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民族融合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趋势为了团结俄国各民族共同反对沙皇专制统治,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提出了民族融合理论,希望通过政治上的联合团结而彼此接近直至融合。十月革命后,列宁十分强调民族接近和融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一个自然而长期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构成了民族自行消亡的途径,他认为这种融合的发生在是社会主义后期,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实现以后的时期,这时必须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以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种种民族愿望、要求和主张,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在社会主义阶段,为促进各民族的自然融合,必须在民族平等和自决的前提下,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促进各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为民族融合准备条件。(五)联邦制为主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俄国复杂的民族状况及十月革命后非俄罗斯民族的解放斗争引起国内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列宁在民族压迫的背景下改变原先单一制的主张而决定采用联邦制作为新生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目的是通过联邦制来促进各民族联合,达到民族间完全统一的过渡形式。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他认为实行联邦制能更好地体现民族平等原则,更有利于保持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问题的解决,这也构成了列宁民族政策上的重大创新。列宁在1918年《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到:”主集中制的过渡性步骤。[7]二、列宁民族平等思想的内涵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提出了民族平等。这一概念构成了列宁民族理论的出发点和归纳点,深刻了解列宁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变化,推进当代中国民族平等关系的和谐发展,使得民族平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的理论和行动指南。(一)民族平等的实质是各民族都不应当享有特权,达到事实上的平等列宁认为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反对大民族主义,就要求国内各民族享有完全平等,不论人口多少,没有优劣之分,本身享有同等权利,即使他们在发展水平上有先进和落后之别。但资产阶级在统治过程中片面强调形式平等,忽略了事实上的平等,使民族平等流于形式。因此,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过程中,把民族平等作为历史任务贯穿始终,体现了党的基本宗旨和各民族利益之所在,也作为辨别真:“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列宁指出[2]是同完全平等的原则密切联系着的”,“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要求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3]“在真正民主制度下,特别是在苏维埃国家制度下,联邦制仅仅是达到真正的民(二)民族自决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途径民族自决权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本国国情深刻理解基础上,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帝国主义时代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在各个国家纷纷兴起,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时代背景,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分析民族问题特点,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权理论。列宁认为,要想实现民族平等,必须站在本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来对待民族自决权,才能激起被压迫民族参与到革命中的斗志。列宁指出:“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4]三、列宁民族平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一)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革命斗争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应用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对多民族国家探索新的民族问题解决路径提供了指导意义。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平等关系的实践中,首先要系统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以及民族政策等各方面理论,需要对这些理论如何应用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对保证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否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等方面进行研究,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民族法制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制度保障列宁非常重视民族法制建设对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作用,仅承认各民族政治、经济、语言等方面的平等,并不能保证民族平等的实现。由此他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民族法制的重要思想,并努力将其付诸实施。在1895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中,列宁提出了关于民族法:“凡年满21周岁的俄国公民,不分制的最早论述,指出[5]宗教信仰和民族,都有普遍的、直接的选举权”;“消灭[6]等级,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此基础上提(二)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平等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来完成。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不同于苏联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相比苏联,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各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而那时的非俄罗斯民族已分离为不同国家,必须通过联邦制形式把各个国家联合起来,以此作为一种过渡形式。针对这一格局形成的客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中逐渐经历了由“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过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维出了要用法律手段保障民族平等的实现。十月革命后,更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为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奠定了宪法基础。·153·

  护各民族平等、团结、稳定与和谐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括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权利。通过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所享有的平等权益,才能实现各少数民族间的平等,最终达到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参考文献](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列宁曾强调先进民族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中发挥的作用,这是对消灭民族事实上不平等的深入思考,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后进民族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对今天我国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团结的问题,核心是加快发展。由于民族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加强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确保民族政策落到实处,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资源状况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产业,利用中西部相互合力的结果壮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我国不同民族间存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差异,[1987:4.民族出版社,[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9.[3]华辛芝.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1987.版社,[4]王龙国,“事实上的民族平等”王香菊.论列宁观及其在中国的J].毕节学院学报,2006(06).实践[[5]郭维利.列宁民族观概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02).[6]颜勇.列宁论民族平等[J].贵州民族研究,1990(04).(四)保障各少数民族群众的平等权益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石。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程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7]胡昂.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1法规来保障各民族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公(06).民权利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权利。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发展快慢,都能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除了在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外,还包(上接第133页)[参考文献][1]方胜华,.图书情李书宁.走向移动互联时代的图书馆服务[J]2011(23):72-76.(FangShenghuang,LiShuning.Li-报工作,braryServiceintheMobileWebEra[J].LibraryandInformationService,2011(23):72-76.)[2]魏群义,侯桂楠,霍然.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2(01):80-85.(WeiQunyi,HouGui-nan,HuoRan.ReviewontheTheoreticalResearchandPracticalJ].Document,Information&Knowl-ApplicationofMobileLibrary[edge,2012(01):80-85.)3]徐婷,[汪志莉,徐来.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图书馆WAP网站开J].图书馆学刊,2012(03):112-114.(XuTing,WangZhili,发[XuLai.WAPsitedevelopmentbasedontheuserexperienceofmo-bilephonesLibrary[J].JournalofLibraryScience,2012(03):112-114.)[4]陈颖颖,J].图书馆裴允.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分析[2012(10):76-79.(ChenYingying,PeiYun.TheInfor-学研究,J].Re-mationServicesofMobileLibraryatChineseUniversities[searchonLibraryScience,2012,10:76-79.)[5]夏翠娟,张燕.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新契机:HTML5和CSS3[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05):16-25.(XiaCuijuan,ZhangYan.TheNewChanceofLibraryMobileReadingServices:HTML5&CSS3[J].NewTechnologyofLibraryandInformation2012(05):16-25.)Service,[6]田蕊,陈朝晖,杨琳.基于手持终端的图书馆APP移动服务研J].图书馆建设,2012(07):36-40.(TianRui,ChenZhao-究[YangLin.ResearchontheAPPMobileServicesofLibrarieshui,BasedontheHandheldTerminal[J].LibraryDevelopment,2012(07):36-40.)[7]宋鸾姣,李利.面向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2(05):71-72.(SongLuanjiao,LiLi.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nNeedsofMobileLibraryServicesforSmartPhones[J].Library,2012(05):71-72.)[8]宋恩梅,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05):34-48.(SongEnmei,YuanLin.AStudyofCurrentStatusandTrendsofDomesticMobileLi-braries[J].JournalofLibraryScienceinChina,2010(05):34-48.)9]EthanMarcotte.ResponsiveWebDesign[EB/OL].http://alista-[part.com/article/responsive-web-design,2010-05-25.(责任编辑:方洲)(责任编辑:方洲)·154·

篇二:列宁党建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刘志明

  【内容提要】列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俄国党的建设的实践,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新思想新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率先创立了完整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科学把握涉及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重大问题,对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摆脱各自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困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勃兴,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列宁

  无产阶级

  政党

  【作者介绍】刘志明(197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列宁斯大林思想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思想

  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列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俄国党的建设的实践,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新思想新观点,率先创立了完整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1.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作为阶级的政治组织,政党无疑具有自己鲜明的阶级性。在列宁那里,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是一个“为了战胜资本主义”而如何科学把握党与无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正如列宁所说,“为了战胜资本主义,在起领导作用的政党共产党、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和群众即全体被剥削劳动者之间,必须建

  立正确的相互关系。”[1]可见,正确理解无产阶级政党阶级性的前提条件是准确把握党与无产阶级、党与群众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也包括党、无产阶级、群众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于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

  列宁特别强调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而不是所谓“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性质,他一再强调,“我们始终是先进阶级的党。”[2]“我始终坚持在谈到我们党的阶级性质的地方用‘无产阶级’一词代替‘被剥削的劳动群众’一词。”[3]虽然党的阶级成分的“基石”和“支柱”是先进的无产阶级,但列宁也指出,党的阶级成分并不是党的阶级性质的最终决定因素。正如他所说:“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4]可见,一个党只要坚持工人阶级的立场,一切从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符合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纲领和路线,即使党内的工人成分不占多数,那它也可以被称为是真正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其次,列宁认为,“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5],绝不能“把作为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党同整个阶级混淆起来”[6]。由此可见,党只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分或者说先锋队,不是无产阶级全部,党“只能包括本阶级觉悟的少数”,应该“只吸收至少能接受最低限度组织性的分子”[7]。因此,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或者说社会基础为名,把党宣布为或企图“发展”成为所谓的超阶级的“全民党”、“群众党”之类的理论绝不是对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发展”,而只能是对它的背离。

  关于党与群众的关系

  列宁有许多概括得极其深刻和全面的名言,比如,“我们能够从过去受资本主义压迫、不论在哪里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那些阶级中,也

  就是从工人和劳动农民中吸收力量,而且今后还要长期地愈来愈深入地从他们当中吸收力量。”[8]又如,“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党,另一种性质的党。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9]再如,“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10]“忘记先进部队和倾向于它的所有群众之间的区别,忘记先进部队的经常责任是把愈益广大的阶层提高到这个先进的水平,那只是欺骗自己,无视我们的巨大任务,缩小这些任务。”[11]从以上的论述中,列宁明确指出,党不仅以群众为依靠和力量源泉,而且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关于党、无产阶级、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列宁认为,只有党真正成为革命阶级的先锋队,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把自己跟本阶级的全部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通过本阶级跟全体被剥削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取得这个阶级和这些群众的充分信任,才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真正把握了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在列宁看来,也只有这样的党,才能在反对资本主义一切势力的最无情最坚决的最后斗争中领导无产阶级。[12]从上述关于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党与群众的关系以及党、无产阶级、群众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精辟思想来看,我们应该可以这样理解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思想,即党绝不是什么超阶级的“全民党”、“群众党”,而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2.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和作用

  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指引下,“维护工人的利益,代表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13],就是领导人民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

  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14]列宁还认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15]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在列宁看来,就是党要着眼于担当作为无产阶级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夺取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重任,“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他认为,如果不能这样正确地理解党对非党无产阶级的作用以及党和非党无产阶级对全体劳动群众的作用,就是在理论上根本违背共产主义,就是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倾向。他还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实现自己作为本阶级先进战士的作用,必须使自己的整个世界观“以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为基础”[16]。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17]。他认为,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党团结、才能使党从中获得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党运用它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他还相信,“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18]

  3.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策略

  列宁认为,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善于在任何转折时期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19]。鉴于党的纲领是外界据以判断这个党的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无疑“应该

  向群众说明,共产主义革命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它是不可避免的,它的意义、实质和力量在哪里,它应当解决什么问题。”[20]

  鉴于“任何一个代表着未来的政党的第一个任务”是“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的正确”,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自己的纲领时,必须从确凿无疑的事实出发,科学地判断时代特征,准确地把握党所处的历史环境,依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党的各项政策和任务。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党纲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党纲,也只有这样的“以绝对确凿的事实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党纲才有力量,才能为无产阶级政党成功说服大多数人民相信其纲领的正确性提供必要的前提,也只有这样的纲领才能“成为鼓动手册”,才能被用来教育党和千百万劳动者。正因为在领导党制定和修改党的纲领时,始终遵循以“绝对不可反驳的和确凿的东西”为据,正因为“有全党通过的精确的纲领”,列宁自豪地表示相信:“我们的党比其他一切政党都先进。”[21]

  在列宁那里,党的纲领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分。“最高纲领就是对社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不可能不消灭商品生产。最低纲领就是在商品生产范围内可以实行的改造。”列宁认为,党必须清楚地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或者他所谓的“两种改造”划分开来。因为如果无产阶级政党“把这两种改造混淆起来,必然会对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造成种种小资产阶级的、机会主义的或无政府主义的歪曲,必然会使无产阶级通过夺取政权来实现的社会革命的任务模糊起来”[22]。

  党的策略问题关系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命运。列宁深刻揭示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批判了孟什维克在党的策略问题上的机会主义,阐明了党在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争取民主共和制的途径和方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等问题上的策略观点,强

  调了把当前斗争和长远斗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说服和争取人民的大多数,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善于利用矛盾争取同盟者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的策略思想和原则。他还指出:“制定正确的策略决议,这对一个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原则来领导无产阶级而不仅是跟在事变后面做尾巴的政党来说,是有巨大意义的。”[23]他还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实践经验来制定和完善自己的策略。

  4.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应该说,在“是彻底实行组织原则,还是崇尚涣散状态和无政府状态”[24]这一事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上,俄国社会民主党内是存在争议的。列宁批驳了党内外在组织原则问题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观点,并从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具体历史环境出发,极富创造性地为俄国及世界各国先进的无产阶级制订了集中体现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规律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原则有一系列的论述,诸如“力求由上层出发,坚决主张扩大中央对于部分的权利和权限”[25],“必须承认的基本的组织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党的最高机关应当是代表大会;党的中央机关(或党的各个中央机关)的选举必须是直接选举,必须在代表大会上进行。”[26]“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并且,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27]“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28]“在党组织中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进行顽强不懈的努力,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在口头上成为党的基本组织细胞,使所有的高级机关都成为真正选举产生的、要汇报工作的、可以撤换的机关。”[29]可见列宁民主集中制

  原则的基本内容应该可以作如下简要的概括: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服从党的决议;党内所有负责人都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在党内生活上少数服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党内实行讨论自由和行动一致的纪律;党的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有最后决定权;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等等。

  5.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统一

  列宁指出,“首先要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是“辩论的俱乐部”,它要“把千百万劳动者团结成一支工人阶级的大军”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特别需要保持党的队伍的统一和团结??真正体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志的统一”[30],总之,它“必须团结一致”[31]。在他看来,“任何行动和任何活动,只有它们是在前进而不是在后退,是从思想上团结无产阶级,提高无产阶级,而不是降低、腐蚀、削弱无产阶级,它们才是有价值的。”[32]

  列宁强调党的思想统一和组织统一的相辅相成和有机结合。一方面,他认为,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鉴于思想统一是党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党的组织统一的基础,因此绝不能寻求没有共同思想基础的所谓组织统一,也绝不能为了组织统一拿思想原则来做交易,正如他援引马克思的话所指出的,“如果需要联合,那么为了达到运动的具体目标,可以缔结协定,但是决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决不要作理论上的‘让步’。”[33]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必须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因此,党除了“在党纲问题上和在策略问题上”保持一致外,还要有“组织上的统一”,而这种组织上的统一,在列宁看来,“如果没有正式规定的党章,没有少数服从多数,没有部分服从整体,那是不可想象的。”[34]

  列宁还认为,党的巩固的团结统一有赖于党坚决反对各种错误的主张和破坏党的统一的派别活动、派别言论。正如他指出的:“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许的,因为即令个别集团的代表人物满心想要保持党的统一,派别活动事实上也必然会削弱齐心协力的工作,使混进执政党内来的敌人不断加紧活动来加深党的分裂,并利用这种分裂来达到反革命的目的。”[35]他还要求每一个党组织在同派别活动进行实际斗争中密切注意,“决不容许发表任何派别言论”[36]。他还主张,为了“取缔一切派别活动以求得最大程度的统一”,党在遇到违反纪律、恢复或进行派别活动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党内一切处分办法,直到开除出党。

  6.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列宁指出:“自我批评对于任何一个富有活力、朝气蓬勃的政党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37]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才能分清是非、统一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团结和统一,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正是基于此,他不仅公开承认党的“批评自由”,指出“民主集中制和地方机关自治的原则所表明的正是充分的普遍的批评自由,只要不因此而破坏已经确定的行动的一致”[38],而且强调“要通过自我批评来学会办事”[39]。也正是基于此,他强调指出:“工人政党应当给全体人民,特别是给全体无产阶级群众树立起富有思想性的、坚毅的、大胆的批判的范例。”[40]列宁本人可以说是身体力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模范,他经常率先垂范地作自我批评。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列宁对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两条重要的原则要求。第一,列宁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应当慎重、合乎分寸”,绝不能使这种批评成为“搬弄是非”和排斥异己的工具,更不能使那些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的同志因此而遭到打击报复。正如他指出的,“每一个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上都有缺点,但是在批评缺点或向党的各个中央机构分析这些缺点时,应当慎重、注意分寸,否则就会成为搬弄是非。”[41]第二,列宁要求“就问题的实质来进行批评,决不采取那种有助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敌人的方式”[42]。需要指出的是,列宁这里所谓“有助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敌人的方式”,是指不考虑“党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这一情况”,以对党的缺点进行“绝对必要”的批评为借口,发表“派别言论”,以及违反组织原则地在“党内集团”范围而不是全体党员范围“讨论”“党的一般路线”和“如何纠正错误的方法”等。

  二、关于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几个重大问题

  1.关于坚持党的领导

  综观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史,可以说,党在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领导权或者说领导地位始终是一个容易引起党内外激烈争论的问题。

  党的领导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是自封的。列宁认为,党的领导地位的坚实基础在于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也只有当党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性质,党才能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才能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43]。不然,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列宁始终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贯穿于其党建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全部主题。也正因为自己亲手缔造的党成为“一个在几十年内争得了整个工厂无产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先锋队地位的党”[44],成为一个“引导群众走向社会主义的党,而决不是每逢群众情绪转变或情绪低落的时候就跟着瞎跑的党”[45],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仍然把坚持党的领导视作一项毋庸置疑的原则,正如他所说:“从原则上说,对于应该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46]他还旗帜鲜明地强调,“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

  导,”[47]其他政党必须接受和拥护俄共(布)的领导地位,绝不允许搞什么资产阶级的多党制。

  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有“为什么”坚持的问题,还有“怎样”坚持的问题。“怎样”坚持党的领导自然涉及如何适应党的领导内涵变化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革命前和执政后都应该坚持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但是,党作为革命党与作为执政党,其领导的内涵不可能一样,必然发生变化,因此党作为革命党与作为执政党“怎样”坚持党的领导也必然有所不同。

  作为革命党,党的主要任务在于团结和带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相应的,其民主集中制的根本领导制度更具有“高度集中”或所谓“战斗命令制”的色彩,在干部制度上也往往倾向于任命制、一长制。

  党成为执政党后,列宁认为:“应当同过去诀别,着手进行真正的经济建设,改造党的全部工作,使党能够领导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取得实际的成就。”[48]为此,列宁强调,党首先应该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尤其是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出发,坚持“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49]。其次,党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这不仅要求努力防止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神,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以真正实现“党努力领导苏维埃,但又不是代替苏维埃”的目标;而且要求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尤其是党的领导核心的集体领导。列宁晚年对此有过一系列的设计,只是因为英年早逝来不及付诸实践,再加上后来俄共(布)身处党内斗争异常激烈和全球资本主义包围的严酷环境,列宁晚年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思想更是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这种历史的积弊不能不说是导致后来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

  2.关于民主集中制

  列宁为俄国及世界各国先进的无产阶级制订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遭到过批评、误解,也曾遭到歪曲和攻击。批评者如德国共产党创始人罗莎·卢森堡等人担心列宁的民主集中制会“扼杀党内民主”,变成压制党内不同意见的工具以及形成少数人的独裁等[50]。攻击者如以民主派自居的孟什维克则把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或者混同为“集中制”(或专制、党内独裁),或者视为“民主制”和“集中制”的水火不容,用所谓“民主制”或“自治制”的动听口号来攻击列宁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下强调的“集中制”和党的组织纪律。正如列宁指出的;“威风凛凛的民主派分子大肆攻击社会民主党内的‘专制’、‘党内独裁’、‘党内首长的专制统治’,攻击打算用来‘惩罚整个修正主义’(请回忆一下‘莫须有的机会主义罪名’这句话)的‘开除教籍’的作法,攻击‘盲目服从’、遵守‘死板纪律’的要求,攻击‘唯命是从’、把党员变成‘政治僵尸’(这比讲小螺丝钉和小轮子厉害得多!)的要求。”[51]这些批评、误解、歪曲和攻击历史地提出了问题的焦点,即如何看待民主集中制与民主的关系,如何科学把握列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真谛及这一原则中必然涉及的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如何看待民主集中制与民主的关系?我们赞同,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的一个分支。民主集中制是间接民主制度的产物,是在民主制采取间接民主制形式的时候衍生出来的一种体制。只要人类不青睐无政府主义,民主制的管理形式就会与人类同在,而只要有民主制,就会有间接民主制,而只要有间接民主制,就会有

  民主集中制。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像民主制一样,民主集中制也是永恒的主题[52]。

  如何科学把握列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真谛呢?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有过“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和“民主制”等不同表述,但是,在真谛意义上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却是列宁一以贯之的思想。比如,建党初期列宁就提出,党要切实加以实现的“组织倾向”,是“要实行彻底的集中制和坚决扩大党组织内的民主制”[53]。后来他又说:“我们在自己的报刊上一向维护党内民主。但是我们从未反对过党的集中。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54]

  如何看待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必然涉及的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的关系?关键在于深刻把握“民主”与“集中”为什么要辩证统一和如何辩证统一。

  实行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对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这不是某种纯粹主观愿望的表达,也不是随意从外界强行搬到党内来的东西,而是由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规律所决定的,是党的阶级本质的自我表明和党的任务的不断完成的必然的和固有的要求。这一组织原则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把严格的集中和党内的广泛的民主结合在一起,把铁的纪律和发挥党员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结合在一起,把共产党员对各种问题进行讨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和坚决地执行所通过的决议的义务结合在一起,把领导的独立性和保证避免在制订和实施政策过程中的片面性与错误的委员制结合在一起。这一原则如果动摇,无产阶级政党就会不仅丧失使它成为自愿的、主动的、民主的、同时也是紧密团结的、战斗的、纪律严明的和集中的组织制度基础,而且会丧失党固有的不仅相对于资产阶级政党也相对于广大群众的先进性。

  民主与集中如何辩证统一呢?这必须分析不同时期的具体的情况,也就是说,只有严格以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有所侧重,在该强调集中的时候强调集中,在该强调党内民主的时候强调党内民主,这才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否则,在特定时期党内民主难以实行的特定情况下,硬要形式主义地机械地推行什么党内民主,那就不仅是愚蠢的,而且必定损害党的事业,相反也一样。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还涉及统一的基础问题。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无产阶级政党,自然只能把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奠定在它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会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威信”变成“权力威信”,才会有“组织的行动的一致”,才会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如果相信事物相辅相成的道理,应该不会怀疑,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一致也为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提供有力的保证。歪曲和攻击民主集中制原则,割裂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宣布民主集中制过时,主张取消民主集中制等等论调背后——暴露出来的背离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企图,从反面意义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与时俱进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始终筑牢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也是极为重要的。

  3.关于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

  列宁从思想理论、组织纪律、工作作风这样几个着力点开创性探索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崭新课题,并作出了自己对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都殊为珍贵的重大贡献。

  从思想理论上看,列宁始终坚持把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党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并在加强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建设的全部实践中,始终强调坚持这样三条基本原则或者说基本经验: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第二,正确开展“两条路线的斗争”,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团结统一;第三,努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理论创新的实际成果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方面,列宁的主要举措有:一是为俄共(布)全党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支持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创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二是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创办各级各类党校和成立国家政治教育总委员会。三是通过党课、研究班、训练班等形式,大力推动党内学习活动,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在开展反对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潮即“两条路线的斗争”过程中,列宁实事求是,对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坚持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他在坚持把右倾机会主义当作布尔什维克党主要敌人的同时,也并不忽视对“左倾”错误思潮这样另外一条战线的斗争。他强调在重点反对党内一种错误思想倾向时,也要注意可能被掩盖着的另一种错误倾向。他还竭力避免把对党内错误思想倾向的斗争变成对某些党员的无情斗争。列宁还指出,不同国家的共产党人在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时,应该考虑到这种斗争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民族构成情况、所属殖民地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征而具有的并且必然具有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共产党人在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时必须坚持的那些原则。

  在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全面推向前进方面,列宁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强调实践这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根据实践及其经验而非根据“本本”来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在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认为,俄国不能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特征的设想来组

  织社会经济生活,不能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的道路,而要走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间接的、迂回的”道路,即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作用发展经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一“中间站”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道路。

  从组织纪律上看,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不遗余力地继续从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入手打造俄共(布)先进性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强力支撑。他把执政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上,放在不断增强和筑牢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上面。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清党,增强执政党的战斗力;二是提高党员尤其是新党员的质量,增强执政党的组织基础;三是及时提出组织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以防止党内分裂。列宁高度重视执政党的纪律建设,坚决维护和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执政党纪律建设的方向应该是在崭新的基础上建立“工农的自觉纪律”。

  从作风建设上看,列宁紧紧抓住“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这一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创造性地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党风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从而使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党的作风方面不仅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而且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

  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列宁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主要有:第一,坚决反对生搬硬套“理论”和脱离实际的“革命空谈”,强调执政党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第二,坚决反对骄傲自大、歌功颂德和和神化领袖的个人崇拜,强调执政党必须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工作作风建设,列宁从努力确保完成执政党的任务出发,把工作作风建设的着力点始终放在保持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以及正

  确引导全体群众前进上。他坚决贯彻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努力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他身体力行并严格要求共产党员时刻关心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他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调整和执行过程中,始终强调执政党要努力倾听人民的意见、建议,要正确表达人民的想法,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他还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领导作风开展了毫不留情的批评与毫不妥协的斗争。

  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列宁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自己工作的突出位置,并紧紧围绕执政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努力构筑三道防线,即:第一,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人民公仆意识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想贪;第二,加强针对执政党的各种监督制度、监督机构的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不能贪;第三,严肃党纪国法,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敢贪。

  三、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当代意义

  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绝没有因为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相对处于低潮而“过时”,恰恰相反,它的积极意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欧洲社会党普遍衰败[55]以及后危机时代强烈呼唤各国共产党锐意变革与奋进而越来越得到彰显。具体地说,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生存和发展仍比较困难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摆脱各自困境具有指路明灯的意义。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一份题为《低潮中的变革与奋进——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外共产党的发展趋势研究》的报告,当前,世界上大约有127个政党仍然保持共产党的称谓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但是,除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力量在革新开放中得到加强”,除了巴西共产党、南非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等政党有所发展并得以在局部地区执政乃至在全国参政外,包括原苏东剧变后所谓“转型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和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情况则均较严峻。法共前主席罗贝

  尔·于等人就认为,在欧洲,“不管什么类型的共产党,无论其名称如何,无论其参政与否,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56]世界大多数国家共产党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其原因或在于指导思想不统一,没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或在于深受宗派主义、派别活动的困扰;或在于因转向“群众性政党”而丧失了其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或在于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运转原则”,等等。简言之,这些国家以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政党自称的共产党组织不仅没有根据新的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反而抛弃和背离了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精髓。在国际金融危机催生全球性大反思、大变革、大调整的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的共产党组织欲从根本上摆脱各自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欲进而开启一个对人类大多数来说充满光明前景的新时代,无疑应该从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与实践中吸收营养,否则很可能重蹈欧洲社会党在金融危机面前普遍衰败的覆辙。关于欧洲社会党当前普遍衰败的这一奇特的所谓“欧洲现象”,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认为,在“20世纪中期对赤贫的恐惧已经被福利国家主义抚平,旧的阶级冲突已经被更为复杂的阶层所取代”的今天,欧洲社会党如果不坚决改变缺乏共同纲领、依恋旧式观念、“怨言多,办法少”、脱离平民的“左派”政治、不能应对新的社会阶层带来挑战等自身形象,“历史或许不一定站在他们一边,除非他们能够丢弃旧的外皮。”[57]

  第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勃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没有列宁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其指导下的革命实践,列宁领导下的俄共(布)就不可能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也不可能引领当时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勃兴。在硕果仅存的几个生产力仍显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面临作为一个世界体系而存在的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据巨大优势的今天,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国际金融危机造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

  范围内更趋激烈和不断深化而充满走向新的勃兴机遇的新形势下,我们现在尤其需要“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列宁,“重新激活列宁的遗产”,尤其需要应对如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和哲学高级研究员斯拉沃热·齐泽克所说的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出现的“与列宁的隔膜”问题。

  如何应对这一“与列宁的隔膜”问题,我们这里引述齐泽克的以下一段话也许不无裨益:“我想要说的不是返回到列宁那里,而是在克尔凯郭尔的意义上重述列宁,在今天的背景下重新激发那种革命冲动。回到列宁的目标既不是怀乡式的重置逝去的革命黄金时代,也不是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地将旧的纲领加以调整以便适应‘新的条件’,而是在当下的全球条件下重述列宁,重述那种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条件下重新制定革命规划的列宁主义态度。”[58]不过,可惜的是,我们迄今为止都还没有看到世界的左翼政党和大多数共产党组织提出“雄心勃勃要实现变革的观点”[59]。当然,如果他们“重新发明有关真理的政治学”[60],成功实现了列宁的建党原则与新时代内容的紧密结合,如果他们真正拥有自己科学地判断时代特征、准确地把握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党的各项政策和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党纲,如果他们真正严格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革命的教训来检查自己的策略,我们并非不可以作出这样的预见:他们将日益活跃在各自国家政治生活的前台和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舞台,它们将和正不断开拓创新和谱写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新篇章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一道,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成功走出苏东剧变以来的低谷,并使其再度迎来自己具有浴火重生性质的新的发展与辉煌。

  第三,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意义十分重大。虽然毛泽东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61],但是,鉴于我们党在执政实践过程中曾出现全局性的严重错误,鉴于苏共丢掉列宁和斯大林这“两把刀

  子”从而最终导致自己丢掉国家政权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然需要从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尤其是无产阶级执政党思想与执政实践的先行探索中吸取宝贵历史经验、获得富有教益的启迪。对新时期我们的党来说,系统深入学习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可以获得至少四条攸关自己安身立命的宝贵经验。第一是必须科学把握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真谛,并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正确执行这一原则,既坚持发扬党内民主,又坚决反对软弱涣散、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既坚持党的集中统一和集体领导制度,也坚决反对个人专断、家长制作风。第二是必须从思想理论、组织纪律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着手,继续加强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第三是必须以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第四是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前提下,从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政治体制着手,与时俱进地完善党的领导,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注释:

  [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2页。

  [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7页。

  [3]《列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8页。

  [4]《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6页。

  [5]《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7页。

  [6]《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7]《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8]《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6页。

  [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3页。

  [10]《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页。

  [1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12]参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2页。

  [1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1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页。

  [15]《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3页。

  [16]《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1页。

  [17]《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页。

  [18]《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页。

  [19]《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57页。

  [20]《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0页。

  [2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2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2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2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25]《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0页。

  [26]参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5页。

  [27]《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6-347页。

  [28]《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6页。

  [2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6页。

  [30]《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4页。

  [3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6页。

  [3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1页。

  [3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3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1页。

  [35]《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36]《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6页。

  [37]《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1页。

  [38]《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6页。

  [3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2页。

  [40]《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1页。

  [4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1页。

  [4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6页。

  [43]参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

  [44]《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45]《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74页。

  [46]《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4页。

  [47]《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4页。

  [48]《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2页。

  [49]《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6页。

  [50]参见郑异凡:《俄共(布)党内民主问题的历史考察》,载《今日东欧中亚》2000年第1期。

  [5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

  [52]参见张慕良:《对列宁民主集中制的重新审视告诉我们什么》,《学习时报》2008年11月17日。

  [53]《列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25页。

  [54]《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9页。

  [55]主张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的欧洲社会党对欧洲社会的发展曾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使现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暴露空前的缺陷、失业人口和贫富差距增大之际,他们不仅没有获得政治上的好处,反而每况愈下。据统计,在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中,有23个成员国的社会党在选举中得票率明

  显下降。现在,只有西班牙等2个欧盟成员国由左派单独执政,其中还包括由共产党执政的塞浦路斯。

  [56]参见覃爱玲:《官方研究报告分析国外共产党的真实处境》,《南方周末》2009年7月2日。

  [57]李雪:《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经济危机并未让欧洲左派崛起》,《环球时报》2009年6月2日。

  [58]齐泽克:《为列宁主义的不宽容辩护》,周嘉昕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

  [59]巴尼奇:《十足现代的马克思》,载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2009年5/6月号。

  [60]齐泽克:《为列宁主义的不宽容辩护》,周嘉昕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

  [61]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4页。

  (编辑:刘德中)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

篇三:列宁党建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及其启示意义

  作者:吴立秀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2期

  摘要: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着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并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条件、主要任务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面系统科学地把握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列宁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57-01一、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产生的条件

  (一)列宁无产阶级专政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无产阶级如何实现彻底解放的规律来论证无产阶级专政,并且从最一般的规律上考察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为了达到消灭阶级和按照新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向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经过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从而深化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列宁正是站在马克思、恩格斯等巨人的肩膀上,以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为指导,并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二)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产生和在俄国的应用发展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俄国爆发革命的条件日益成熟,列宁主义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1905年爆发的俄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继巴黎公社之后又一次夺取政权的尝试。它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史上新的一页。当然,列宁能够带领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成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列宁自身的条件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

篇四:列宁党建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涵义

  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20世纪的社会主义探索主要有四次;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本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比较肯定列宁晚年那一段探索的。列宁是在1924年1月过早逝世的,当时只有54岁。因此,列宁没有年龄意义上的晚年,只有思想发展阶段意义上的晚年。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飞跃和升华,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三重涵义,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个层次内容体现为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布哈林和俄共其他领导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21年3月俄共十大为标志实行的新政策。所以强调“新”,是针对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突出“经济”,出台的政策主

  要是经济方面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征集制低得多。税额在春耕前公布,以刺激农民提高农业产量。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用来交换必要的工业品和其它物资。列宁指出,余粮征集制是单纯从国家方面着眼,而现在的实物税则是“不但要从保证国家方面着眼,而且要从保证小农户方面着眼。”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2.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农业方面,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在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在实践中,列宁阐述了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思想。

  3.大力发展商业,包括国营商业机构和私商,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社会,并试图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商品和货币。但是在实践中碰了壁,于是转而采取灵活措施,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品的流

  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宁指出:“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为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管理经济,学会文明经商。

  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列宁特别重视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生存不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所谓租让制,就是指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

  金,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管理经验,这对恢复和发展苏俄的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列宁认为,实行租让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同各垄断组织之间的倾轧,使实行这一政策成为可能。实行租让制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作用。列宁指出:“租让制在经济上对我们有很大好处。当然,它们在建设一些工人村时,将带来资本主义习气,腐蚀农民。但是应

  该加以注意,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加以抵制。”可以把租让制看作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早最初步的对外开放形式。

  上述四项内容,从农业开始,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就是列宁时期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政策,是最终能把社会主义工业和小农结合起来的正确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效果异常显著,苏联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遗憾的是,列宁逝世后没过几年,斯大林把这一政策看作权宜之计,到1928年从“左”的方面将其中止了。如果这一政策能够再持续一个时期,苏联的情况会好得多。这是一个严重教训。

  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

  列宁于1922年5月和12月,连续两次中风,被党中央送到莫斯科郊区哥尔科村休养。他已意识到病情的危险性,曾对医生说过,他的病可能会突然导致生命的终结。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方面以顽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另一方面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索着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不能执笔的情况下,通过口授由秘书整理的办法,从1922年12月24日到1923年2月9日,先后写成了《日记摘录》等五篇有关理论和政策方面的论文

  和《给代表大会的信》等三篇有关党的领导方面的信件,由于这几篇论文和信件是为党和人民所写的,内容十分重要,所以被称之为列宁的“最后遗嘱”。列宁在“遗嘱”中,通过总结五年多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一年多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提出了有科学依据的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

  1.进行农业合作化

  列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结合俄国农民小商品经济像汪洋大海一般存在的实际,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提出了通过合作社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把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合作社计划。列宁经过长期考察,终于发现合作社这种组织是在农民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最好形式。

  列宁认为,合作社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因而它是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由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合作社就是社会主义组织。列宁说:“在我国,既然国家政权操在工人阶级手里,既然全部生产资料又属于这个国家政权,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是剩下实现居民合作化了。”列宁指出,为什么说罗伯

  特·欧文以来所有旧日合作社会主义者的计划都是幻想呢?主要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推翻剥削者的统治这样的根本问题,幻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合作社改造社会。

  列宁所倡导的农业合作化与后来斯大林所推行的农业集体化不是一回事。集体化的形式是集体农庄,它包括共耕社、劳动组合和农业公社。共耕社是初级形式,在这里,共同使用土地,集体劳动,但牲畜、生产工具仍为私有,一部分产品集中分配。劳动组合是中级形式,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集中劳动,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有少量的副业。农业公社是高级形式,实行共产主义原则,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统统公有,产品按人平均分配,设立食堂免费进餐。从总体上说,集体农庄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农具和牲畜都公有,共同耕作,集中经营,统一分配。而合作社则不同。合作社是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在俄国城乡出现的联合小商品生产者的集体经济组织,其形式包括消费合作社、信贷合作社、产品采购、加工与销售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等。就生产合作社来说,它是以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为基础,实行农民自主经营,保持着参加者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是在生产的不同环节,以不同形式的联合,而决不是集中劳动,统一经营和统一分配。列宁认为,这是吸引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

  列宁深刻认识到,实行合作化不仅需要国家在财政上的支持与帮助,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条件。他把合作化和文化革命联系起来,强调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列宁考虑到合作化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同时又要经历一次

  “文化革命”,因此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他说:“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

  列宁在论述农业合作化的重大意义时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2.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列宁认为,大工业是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列宁把复兴和发展工业和电气化联系起来。早在1918年,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集中了全国二百多名优秀科学家,制定了为期10—15年的全国电气化计划。列宁高度评价了这个计划,称之为“第二个党纲”,并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

  列宁指出,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彻底取得胜利,并使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成为未来的欧洲和亚洲的榜样。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是坚持从农民居多数的国家和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出发,尽可能地向农民让步,允许农民自由贸易,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适应小农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来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在论及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时形象地比喻为:“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从指靠破产的农民国家实行节约的马上,跨到无产阶级所寻求的而且不能不寻求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工程等等的马上。接着又以加重的语气说:“我们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且仅仅在这里。”

  3.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政党建设

  十月革命以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列宁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许多加强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的专政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列宁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列宁认为,从实质上来说,无产阶级民主比资产阶级民主高出百万倍。列宁时期,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都很正常和活跃。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从旧俄继承下来的遗产之一就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不仅苏维埃机关里有,党的机关也有,甚至越往上越严重。如果说有什么能够把我们毁掉的,那就是官僚主义。改革国家机关,当时的焦点是改革工农检查院。

  与加强政权建设相联系的是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列宁十分关心和重视执政党的建设。他清醒地看到,由于执政党地位的变化,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大了。他说,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强调执政党要重视党员质量,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政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列宁还特别强调增强党的团结,尤其是党中央的团结,防止党内分裂。4.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文化异常落后,城乡居民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在少数民族中尤为严重。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无

  论是在经济建设上还是民主政治建设上,都遇到了由于文化落后而带来的一系列困难。所以,列宁在最后几篇论文中,提出了“文化革命”这一概念,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纲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在文化领域里实现一场革命,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反映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文化革命的内容很多,包括扫除文盲,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和造就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发展国民教育,一切都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列宁强调,一要大力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智力投资;二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列宁严厉地批评了不关心提高教师地位的错误倾向,要求“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列宁对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以高度评价。他说:“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

  列宁对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寄希望于西欧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十月革命,但是这种期望没有实现。在没有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下,这

  种信心主要来自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上。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指出:“情况确实如此,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这种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极小农结成了联盟,这种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得到了保证,如此等等——难道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列宁从1921年以后,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构想过程中,对在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逐步形成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这里从许多方面已开始接触和摸索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是: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只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对后人无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社会主义绝不是伟大思想家预言的简单塑造,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广大群众的伟大创造。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即有了社会主义实践之后,特别强调实践对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意义。他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

  由人民群众自觉创造的。他还说,我们所向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建设起来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人民群众在实践的基础上长期探索和试验的过程。

  既然是探索和试验过程,就要不断提出各种措施和方案,通过实践检验,对了的就坚持,错了的就改正。列宁说:“我们初次从事新的事业,聪明才智从哪里来呢?我们这样试试,那样试试。我们曾随波逐流,因为那时区分不出正确的东西和不正确的东西,要做到能够区分是需要时间的。”又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长期探索和试验过程,就会既有成功又有失误,而且这两方面往往是相互伴随、相互交织的。对探索提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列宁指出:在这样崭新、艰难和伟大的事业中,缺点、错误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他又说:“如果我们的敌人责难我们说,列宁也承认布尔什维克干了许多蠢事,那我们回答说:是的,但是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干的蠢事跟你们干的蠢事毕竟是全然不同的。”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过程

  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列宁在十月革

  命以后,即有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条件下,发现现实的社会主义有不少和经典论述不一致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他强调一定要以实践而不是以书本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他有两句至理名言:“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这里所说的“理论”或“书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或“经验”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谈到了他在十月革命以后经历了一次对社会主义的深刻再认识过程。他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说的根本改变,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工作重心的转变。列宁说,“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而现在重心转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这里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概念,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但重点是指物质文化,即经济建设。二是对合作社性质的认识。列宁认为,合作社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集体的资本主义;在政权和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以后,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列宁在做《论粮食税》的报告时,认为合作社的性

  质是国家资本主义,到写作《论合作社》时已进一步认识到它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列宁说: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三是革命和改良的关系。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革命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主要手段,而改良只不过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阶级斗争的副产品;但是在夺取政权以后,改革则上升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所以要求人们自觉地实现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这是因为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要取得比较完全和比较正确的认识,都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逐步深化。这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正确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实现。对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崭新而复杂的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更是如此。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目的和意义,是要改变和破除那些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传统观念,以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只要社会主义的客观历史进程没有完结,人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也不会完结。

  3.从俄国小农占优势出发,向社会主义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直接过渡”的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过渡形式和环节,而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取消商品交换和贸易,按共产主义原则来组织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在改造小农问题上,依靠行政命令,组织大规模农业,即国营农场和农业公社。

  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所谓迂回过渡,就是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余粮到市场上自由周转,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一定限度的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并培植国家资本主义,把它作为中间环节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对小农的改造,要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引导农民先办比较低级的劳动组合和共耕社,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列宁指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大资本主义关系占优势,还是小经济占优势。”这里说的“不同形式”就是指“直接过渡”或“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4.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发展大工业,并用大工业改造农业。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列宁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的宏伟设想。

  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就社会制度来说已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列宁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最终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否则,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取代资本主义。他深刻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接着他又说。“这是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但这个事业已经开始,这是最主要的。”

  5.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交换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列宁主张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工人监督。但是,当工人监督遭到资本家的拼死反抗以后,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用“赤卫队进攻资本”的方式,先是没收大企业,而后没收中小企业。国内战争结束以后,为了恢

  复濒于破产的农业经济,列宁主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可以把余粮拿到市场出售,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商品交换,并自发产生资本主义。因而在实行粮

  食税以后,列宁放宽了对资本主义的政策,把一些国有企业退回原主经营。列宁分析了俄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认为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列宁已经有了在一定时期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思想。

  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是如何对待商品经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商品生产的根源是私有制。因而私有制一旦废除,就可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恩格斯说:“社会一旦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这就是说,列宁是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联系在一起,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联系在一起,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提出的。基于这种认识,列宁在1919年制定俄共八大的新党纲时,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商品经济的社会,并曾过早做

  过试验,结果行不通。通过总结经验,他的认识有很大转变,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采取了灵活政策,强调要发展商品交换。他特别强调,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找到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商业。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商品交换,发展商品经济。但列宁去世过早,没有来得及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做出概括。

  6.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利用资本主义包括几个不同层次的内容:

  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实行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党内有一些人惧怕资本主义的发展,叫嚷“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列宁认为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忘记了现存的各种社会经济结构的总和,而只从中抽出了两种结构来看。列宁在把握各种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观点:“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

  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里列宁明确地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在1921年把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概括为四种,即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销代购制。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能够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这里的关键是“国家”变了,它已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这种国家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就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指出:“政权属于资本的社会里的国家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国家里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得到国家的认可并受国家的监督,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而不利于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国家里,做法相同,但是这有利于工人阶级而不利于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国家里,做法相同,但是这有利于工人阶级,目的是为了和依然很强大的资产阶级抗衡和斗争。”

  二是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资本主义在它发生发展的几百年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明成果。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要使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列宁指出: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他说:“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

  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还说:我不知道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只知有一种社会主义,即接受了资本主义一切优秀成果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他还使用这样的公式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拖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要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和优秀东西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因为科学、技术、艺术都在这些专

  家们的手中和头脑里。列宁强调,对旧知识分子和专家们要采取无产阶级的政策。这就是:政治上要团结他们,而不应排斥他们;工作上要信任和使用他们,以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列宁把那些具有丰富知识、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当作宝贵财富。他要求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既要领导和指导专家们工作,又要爱护和尊重专家,虚心向专家们学习。他严厉地批评了那些只会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不与专家合作共事的领导者为“共产党员自大狂”。他认为,那些出身于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技术专家”要比妄自尊大的共产党员宝贵十倍。

  7.在革命过后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列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他在十月事件中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和革命行动,对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在革命实践中如鱼得水,以致人们说“伊里奇在革命浪潮中游泳”。但是,作为革命家的列宁并不象当时党内的“左派”共产主义者把革命视为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在1921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所写的《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作用》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以后,“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作用,忘记了恰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者如果开始把‘革命’写成大写,把‘革命’几乎奉为神明,丧失理智,不能极其冷静极其清醒地考虑、权衡和验证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采取革命行动,而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改用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这里所说的“改良主义的行动”,也就是改革。列宁及时地把改革提了出来,并把它称为“目前的新事物”。

  列宁从理论上对革命和改革作了如下的界定:革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急风暴雨式的,“最彻底、最根本地摧毁事物”,而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审慎地、缓慢地、逐渐地来改造旧

  事物,力求尽可能少加以破坏”。这就是说,革命是广大群众自下而上兴起的;一般采取暴力革命手段;其结果是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而改革则是自上而下有领导有组织进行的;往往采取改良主义的方法;其结果是同一社会制度内部质的飞跃。列宁在他逝世前夕,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出了改革国家机关的主张。

  总括上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构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思路三重涵义,体现在政策、构想和思路三个方面,三个层次的内容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个层次高过一个层次,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是其中的最精华部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上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指出了正确方向和道路,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具有很大借鉴意义。我们党在建国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实行的路线和政策,借鉴了并发展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推荐访问:列宁党建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列宁 党建 内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