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文档网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 正文

2022届高考作文素材专题04——美育审美(完整文档)

2022-06-18 18:35:2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届高考作文素材专题04——美育审美(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届高考作文素材专题04——美育审美(完整文档)

 

 【精彩语段】

 1 1 、说理论据

 ①无审美力者必无趣。(木心)

 ②没有审美能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木心)

 ③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要幸福得多。(爱默生)

 ④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水仙花。(穆罕默德)

 ⑤从我们的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曼·罗兰)

 ⑦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美是超越功利的)(德·康德)

 ⑧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东坡)

 ⑨持实用的态度看实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朱光潜《谈美》)

 2. 美育主题的典例

 (1 1 )耐人寻味的答案

 在上海的一次儿童画展上,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

 (2 2 )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 最美的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3 3 )花园中的“美育”

 丰子恺做学生的时候,曾被李叔同安排管理学校小花园。他观察秋菊,黄的、白的、红的,觉得好看。联想屈原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更加喜爱菊花。秋风吹过,倒了几株,顿觉伤情,便一一扶正。这一幕被李叔同看到,从此便对丰子恺刮目相看。后来,丰子恺成为了李叔同门下最出色的弟子。

 (4 4 )城市店铺招牌的“统一规划”,暴露了畸形的审美

 2019 年初,上海市静安区的街景引起了网友热议。当时,街道边所有店铺,都被换上了整齐划一的招牌。这些招牌统一黑底白字,再配以路边的鲜花,显得十分肃穆,网友戏称其为“墓地风”。这种整齐划一的“重新规划”,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审美。一个城市的气质是在岁月的积淀中渐渐形成的,天天拆天天换新的,只会变整齐,却不会变美。

 【内容阐释】(是什么)

 ①美育指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②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主要包括艺术美(文学/音乐/绘画/建筑/戏剧/舞蹈/电影等)、自然美、科学技术美、社会生活美、劳动美 ③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精神,温润心灵。

 ④美育本质上是生命价值或意义教育。

 1. 联系现实生活,列举生活中包含“美、审美、美育”的现象,或者是远离“美”,审美缺乏、违背美育原则的现象。

 缺乏美、背离美的现象:①学校家庭教育重视智育,重视文化学习和高分,忽视艺术美、劳动美的教育。体育、艺术课程被挤压、侵占。②公众场合不守秩序,不顾礼仪文明的现象,如高铁上拖鞋、霸座、不文明旅游等等。③整容年轻化现象,整成网红脸。④庸俗、恶俗、低俗、媚俗的文化趣味。比如,恶搞文化名人——杜甫很忙,抗日神剧和历史神剧大行其道,一些网络直播内容粗俗,个别网红主播存在恶俗行为,为爆红无下限的行为……⑤各地城市街头大量的丑陋建筑。⑥市场上充斥着的粗制滥造的商品。⑦公共设施各种反人性的设计。⑧一部分富起来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豪放地买买买,却常常不识美丑但求名牌。这些都是缺乏审美的低级文化趣味的表现。

 包含美、拥抱美的现象:美丽的自然风景、美丽的人文景观、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趣味、崇高的精神道德审美(共和国勋章、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艺术审美(音乐、绘画、建筑、雕塑、体育、舞蹈、电影……)、文化审美(优良的文化滋养)

 【意义价值】(为什么要推行美育?)

 按照影响力范围设置法,思考审美和美育对个体、社会、人类的意义。

 美育,提升素养,提升境界,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抚慰/润泽/净化心灵,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消沮人的卑劣的欲望,消除自私的界限,超越个人利己狭隘的观念,促使人养成宁静而坚毅的精神,使人发现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个体)

 高雅的审美,有利于解决人类危机,尤其是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

 高雅的审美,促进人际交往,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缓解矛盾。(社会)

 【路径方法】如何培养审美情趣、发展美育?

 从个体、社会、学校教育等方面去寻求突破。

 去功利化;远离浮躁,慢慢欣赏;从文化中汲取养料;亲近自然;美是多元的,丰富的,避免单一的、病态的审美。大力开展美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观点延伸】

 1. 美育是一种刚需

 在物资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

 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尽管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摘自《人民日报》 2. 传统美育 蕴含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

 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 3. 美育不能功利化和技艺化

 受长期以来应试文化的影响,学校美育越来越陷入功利化和技艺化倾向。忽视美育的育人价值,仅着眼于名利,或为艺术领域培养、输送专门人才,在美育实践中存在着单纯专业主义、轻视或忽视育人功能的现象。从整体上看,当前学校美育并未显示出美育的特点,而是一味地模仿专业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化取向十分明显。

 有些学校和家长为了给学生升学时创造一些有利条件,片面强化音乐和美术等技能训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成了美育的主要目标,学生的人文和审美素养几乎被枯燥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完全取代。此外,为了追求名利效应,有些学校和地区鼓励教师培养艺术特长生,教师、家长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培训、考级;教师为了在比赛、评比中获奖,不厌其烦地排练节目、筹备公开课。出于诸如此类的功利目的,艺术课堂势必会成为技能的训练场,只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习,以“技”斥“美”,终将导致美育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性。

 ——摘自《教育科学研究》 4.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这一重要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的价值、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示范带动意义。(简要概括新闻背景+点明中心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有待加强的环节,学校美育在改革发展中表现出了三个不适应:学校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目标还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力争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现象+原因分析,学校美育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改革

 的方向)

 对此,《意见》确立了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三项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坚持面向全体”——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措施打靶 1,学校美育工作整体原则)

 如何上好美育课?首先要认清美育的目标。将美育等同于技能教育,认为美育可能增加学生负担,都是对美育的严重误解。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对于广大学子来说,在专业美育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大合唱、集体舞、课本剧等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体验,还可拓宽视野;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等奇妙世界,不仅能激发个体对历史、文化和生命的敬畏,更能进一步追寻人生的价值与境界。美育注重的是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理应与加强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起来。

 (措施打靶 2,上好美育课的前提是认清美育的目标)

 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学校美育课程建设是重点。《意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关键要素和环节,从学科融合、学段衔接、目标整合、教材贯通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构想,同时,围绕学校美育教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举措: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推进美育评价改革、促进高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尤需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目前,学校美育已经实现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单一鉴赏转为综合实践,从线下探索到线上共享,从校园走向家庭、社会等一系列巨大转变。但也应看到,强化美育薄弱环节,需要学校及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供切实支持。(措施打靶 3,促进美育课的渗透和融合要加强课程建设)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呼唤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幼小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终将绽放于中华大地。(总结)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 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就要下大力气改进美育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从中华传统美育的角度,阐明了诗歌、礼仪、乐舞之间的关系。朱光潜先生也提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果青少年缺少美育,就不可能全面发展。中办、国办去年 10 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在教育实践中,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从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入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给美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新科技的出现,重新激发了经典作品的活力,让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身临其境般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欣赏艺术杰作。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让藏于深宫大院的艺术珍品走入方寸之间的电子屏上,让静止的美术、书法、雕塑流动起来,突破了传统美育的空间隔阂、技术限制。与此同...

推荐访问:2022届高考作文素材专题04——美育审美 美育 审美 高考作文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