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文档网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 正文

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化基地发展实施方案

2022-06-30 11: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化基地发展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化基地发展实施方案

 

 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化基地发展实施方案

 我市平台载体持续优化,产业空间提质增效。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和保障,出台《xx 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xx 市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办法》《xx 市新型产业用地(M0)准入退出实施指引(试行)》等政策,首次划定 621 平方公里、669 个工业产业区块。推进实施 M0 新型产业用地新模式,大力整治村级工业园,制定村级工业园评价指标,推动《xx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xx 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的实施意见》(穗府办规〔2019〕9 号)、《xx 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等政策实施,累计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超 16 平方公里,涌现天河智汇 PARK、乐天智谷、中国软件 CBD 等一批示范项目。推进 66 个低效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工作,持续巩固扩大“散乱污”整治成果,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整治效率、管理水平,累计完成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约 5.9 万个。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复杂变化,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 强化人才引进

 用好重点产业链尖端技术人才奖励制度,分类型、分领域推进虚拟现实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虚拟现实重大项目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落实个人所得税优惠,精准制定落户、医疗保障等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我省用人单位为柔性引进的虚拟现实领域专家申办“山东惠才卡”,对于符合条件的虚拟现实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可享受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搭建与省内外重点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的平台,全力打造虚拟现实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二、 产业监测平台 建设虚拟现实产业监测与咨询服务平台,针对国内外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产业实时监测、量化分析、动态预测、科学评估,实现产业数据动态汇聚,助力管理部门全面了解虚拟现实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结构调整目标,为政府优化产业链条、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提供数据支持。

 三、 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国内外一流产学研用主体成立多元化创新联合体,支持引进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和民营领军企业研发中心,以虚拟现实新型研发机构为依托,瞄准虚拟现实发展理论、工具、系统等方面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密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内容与产业应用战略需求,引领行业学科研究主攻方向和关键技术

 创新方向,形成可落地转化的硬科技,支撑首都建成全球虚拟现实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策源地。

 四、 打造行业示范 持续征集并发布虚拟现实优秀解决方案,打造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教育、文旅、健康、智慧城市等重点行业和特色领域的应用样板,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示范推广。

 五、 强化跨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优势产业资源,积极探索跨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推动虚拟现实产业与工业互联网、数字创意、电竞体育、科幻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强化各领域间相互支撑,统筹资源配比,丰富云化平台、特色应用、内容生产等重点领域优质产品的有效供给,形成多核产业引擎并举发展态势,发扬产业协同发展示范作用。

 六、 开展虚拟现实硬科技孵化器建设 以打造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虚拟现实产业硬科技孵化平台为目标,遴选优质平台运营机构,对接高校、创业企业等硬科技团队,做好项目梳理及团队入驻,通过个性化辅助引导、项目落地对接、组织培训辅导、品牌联动推广、专利转化服务等方式,加速潜力硬科技团队成长孵化。

 七、 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化基地发展 支持用好高精尖产业用地政策,促进虚拟现实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加快引入市场化、专业化、高水平园区运营管理团队,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支持推动增加商务、生活、公寓等园区服务设施,提高园区配套能力。

 八、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但新旧动能转换待提速。一是传统支柱产业增长前高后缓。2020 年,规模以上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高达 10278.5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 2015年的 48.3%提升至 50.6%,但近年来受区域竞争激烈、市场趋于饱和等因素影响增长放缓,增速由 2018 年的 8.5%逐步回落至 2020 年的 3.7%。其中,汽车制造业作为第一支柱行业,增速由 2017 年的 17.4%下滑至2019 年的-0.5%,2020 年在汽车消费政策及新能源车市场带动下回升至 3.8%,产量自 2017 年达 310 万辆高位后暂无较大突破;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长缓慢,年均增速仅 4.1%;石油化工行业有所下滑,产值由2015 年的 2251.6 亿元减少至 2020 年的 1692.7 亿元。二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尚待培育。三是都市消费工业特色突出,但规模突破与品牌建设面临瓶颈,整体发展稳中趋缓,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641 亿元。

 产业集群规模优势突出,但产业链联动效应相对薄弱。目前,全市在汽车、电子、石化、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规模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但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汽车等领域大群短链特征突出,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受挑战。如汽车产业集群规模虽超 5000 亿元,但汽车电子领域薄弱,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等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较缺乏。二是电子信息等领域强群弱链及“产业高端、环节低端”特征明显,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 2737.1亿元,但集成电路制造和电子电路制造产值约 210 亿元,占比仅 7.7%。三是都市消费工业产业链联动薄弱,企业“多而不大、大而不强”,行业龙头对产业链带动作用不强。

 产业空间利用模式面临转型,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一是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相对零散,80%以上工业用地的面积在 2 公顷以下,高质量产业空间载体相对缺乏。二是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高,现状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偏低,容积率 1.0 以下的工业用地约占总工业用地面积的 80%、总建设量的 60%。2020 年,全市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约15.6 亿元/平方公里,占全市工业用地 1/3 的村级工业园仅贡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10%、总税收的 6%。三是尽管近年来年均新供应工业用地

 约 5 平方公里,占全市用地供应的 1/4 左右,但新增工业用地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尚未完全显现。

 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不高,支撑作用有待发挥。一是产业高端化水平有待提升,2020 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 715.4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15.7%,远低于深圳(66.1%)。二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全市专利申请集中在高校及研究院,2019 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 21074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 1273.4 亿元,较 2015 年分别增长 260.6%、378.7%,但仍低于北京(83171 项,5695.3 亿元)、上海(36324 项,1522.2 亿元)。人才等要素供给相对不足,有待通过政策资源吸引、培育并留住更多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九、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范围显著扩展、程度持续深化、质量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 105。

 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 80%,企业形态加速向扁平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变。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

 率达 85%,平台化设计得到规模化推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 68%,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生产方式在重点领域得到深度应用。

 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整体水平持续提高。

 融合支撑体系持续完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数字化技术快速进步,工业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成效进一步显现,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产业基础迈向高级化。

 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全面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 45%,系统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平台企业赋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融合生态体系繁荣发展。制造业“双创”体系持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加速融合,涌现出一批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生态快速形成。

 十、 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xx 应以多维融合为主要思路,坚持“5686”工作推进体系,坚持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构建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塑造集约高品质产业新空间,实施深

 度融合的任务工程,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水平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先进制造业强市。

 着重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能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中央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数字化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波动下降后基本稳定在 20%—30%。“十四五”时期,xx 应注重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更好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全力建设“一树五枝”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一树”代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五枝”代表五大支柱产业。坚定不移落实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实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战略引擎工程,聚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结合产业根植性和两业融合优势,转型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五大制造服务业融合赋能水平,大力建设“两城两都两高地”,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力打造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全力建设绿色石化、

 现代高端装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等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纺织服装、美妆日化、食品饮料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万千百”产业集群梯队格局。

 大力实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质工程”。坚持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实施数字经济、产业链群、技术创新、主体壮大、湾区协同、三品战略、绿色低碳、营商环境“八大提质工程”,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向高端、智能、服务、绿色方向发展。以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以源头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以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以绿色改造升级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工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明确规划实施的具体任务和行动计划,提高规划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聚力塑造“一核引领、一廊贯通、三区五极、多园支撑”空间新格局。围绕 xx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贯通全市重要产业平台节点,以 xx 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引擎,以花都、番禺、从化三个省级开发区和 xx 临空经济示范区、白云区民营科技园为区域发展极点,加强其他产业园区及村级工业园等的支撑作用,塑造“一核引领、一廊贯通、三区五极、多园支撑”空间新格局。维护产业发展空间底线,加强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和产业导

 入,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用地监管机制。以城市产业空间革新为抓手,通过增量集约利用和存量提质增效,优化工业用地布局,提升工业用地和园区产出效率,保障土地要素和产业载体供给,积累工业发展后劲。

推荐访问: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化基地发展实施方案 虚拟现实 实施方案 产业化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