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文档网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 正文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21篇

2023-06-20 11:00:09 来源:网友投稿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第1篇一、说教材8的分解是《新编学前班儿童用书——数学》学习课程上册第30页的内容。掌握8的分解是进行8的减法运算的基础。教材根据幼儿的年龄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了用贴绒教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大班21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21篇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篇

一、说教材

8的分解是《新编学前班儿童用书——数学》学习课程上册第30页的内容。掌握8的分解是进行8的减法运算的基础。教材根据幼儿的年龄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了用贴绒教具,使幼儿能直观地、快速地掌握8的分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情感。也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科学教育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掌握8的分解,知道把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分法,学会按序分。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运用操作与同学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数学的情感;
体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说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掌握8的分解。

难点:将数学8按序分。

四、说教法

本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掌握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五、说学法(学情)

1、幼儿好动爱玩、注意集中时间短,表现欲强是幼儿的显着特点。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2、在前面已经学习了2—7的分解,所以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学习新知应比较轻松。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黑板出示数字“8”,提问:小朋友,这是数字几呀?你们认识吗?(幼儿回应)今天,我们就来学“8的分解”。——板书课题《8的分解》

(二)、学习8的分解。

猜豆游戏:复习2—7的分解

(1)教师出示8个苹果教具,让幼儿说出名称和数量,然后在旁边贴数字卡8。

(2)教师请幼儿想一想,将8个苹果分为两个人吃怎么分,有几种分法?并请幼儿用教具在黑板上表示。

(3)教师分别用数字卡贴在7种分法分出的数量旁边。

(4)教师拿掉所有的苹果,留下数字卡,让幼儿知道数字8可以分为7组不同的数字。认读:读8的分解式。(8可以分成1和7、……)(通过认读,加强孩子对8的分解的印象和理解。)读后,数一数8的分解有几种?

(5)教师引导幼儿用计算袋中的石头和数字卡自行学习8的7种分法。

(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强化幼儿对“8”的分解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8”的加减法准备。)

(三)、认识一个数分出的两个部分的数的增减规律。引导幼儿观察上面8的分解的排列,分出的两边的数各有什么变化?(左边的数一个一个地减少,右边的数一个一个地增加,合起来的总数没有改变。)

(四)、小结。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一个数一个一个地减小,另一个就会一个一个地增加,合起来的总数不变。

(五)、请幼儿自由创编8的分解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编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找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故事作为我们大家的8的分解故事。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2篇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那么怎样创造性地开展舞蹈教学,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喜欢舞蹈呢?我作为一个热忠于舞蹈的幼儿老师来说,就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总结,产生出更多贴近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理论;
符合当前发展幼儿园舞蹈教学的模式,使我们幼儿园的舞蹈教学更加的色彩绚丽。下面,我就律动《摘葡萄》这节课向大家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摘葡萄》是省编幼儿园大班教材(上学期)主题二--“中秋节”中的一节律动活动。律动活动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是运用有规律可循的肢体语言,艺术化的再现生活,是幼儿易于掌握和乐于参与的一种艺术表现活动。幼儿通过“律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初步了解“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增强幼儿对社会的亲和能力,提高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本班幼儿在中班时就已经学习过律动《摘葡萄》,对于“采摘”动作:“翻腕”、“踏点步”、“踮步”、“进退步”并不陌生,并且大班幼儿已经具备创编舞蹈动作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已经具有了较为强烈的展示自我、追求成功的愿望。经过认真分析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认为:综合音乐活动《摘葡萄》,满足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情感的释放和能力不断提高的需要,很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二)活动目标:

确定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目标的原则是:“使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纲要》同时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据此,我确定以下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激发幼儿对律动活动的兴趣,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

2、能力目标:

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编能力和审美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摘葡萄》这段律动是一段新疆舞;
知道新疆是葡萄的盛产地以及葡萄的用途种类。

(三)教学活动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创编律动《摘葡萄》。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想象,将成人的摘葡萄动作和过程转化成舞蹈语言。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家长指导幼儿通过多渠道了解关于葡萄的知识,适量的品尝不同品种的葡萄和老师开展葡萄园小小解说员的游戏,能用较为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2、提供有关葡萄的多媒体课件。

3、提供各种葡萄的图片、实物以及酿制的葡萄酒。

4、活动前布置好环境。

选择以上形象直观教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营造一种真实、亲切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创编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联想法、讲述师范法、表演展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课程整合法。让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了动静结合,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始终为幼儿创设温馨的心理环境。

四、学习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导入课题。

怎样让幼儿了解关于葡萄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在这里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法,为幼儿提供了关于葡萄知识的录象。在观看录象之前,我先向幼儿提出要求:“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关于葡萄的录象,请小朋友看一看葡萄都有哪些品种,它们生长在哪里,果农们是怎样摘下葡萄的以及果农们采摘后的心情如何?”

设计此环节的依据是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法”,让幼儿了解回答有关葡萄的知识,例如新疆是葡萄的盛产地;
葡萄可以分为有奶葡萄、红葡萄、紫葡萄、白葡萄还有小的无子葡萄;
葡萄可以酿制葡萄酒,烘干制成葡萄干。让幼儿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幼儿不断渴求新知识、新本领的欲望。

(二)展开课题,引导幼儿创编律动。

1、运用提问法,展开课题。

观看完录象,请小朋友入座,依次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一步:请小朋友相互说一说录象中看到了什么?幼儿能完整的说出:“看到了果农们正拿着筐子在摘葡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到摘葡萄需要什么工具?怎样摘葡萄?并鼓励幼儿模仿成人的动作。

第二步:请幼儿讨论摘葡萄的动作

这里教师采用运用启发联想法。创设符合生活常理的情景,把劳动过程转化为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师启发幼儿说:“如果你是果农,让你去摘葡萄,你会怎样摘?”幼儿讨论示范,教师再次提出“如果有高一点的葡萄你会怎么办?”幼儿讨论得出结论:手要伸直,可将脚踮起,还可发挥想象做拨开挡住的树叶摘葡萄。‘

2、利用欣赏法,巩固学过的基本步伐。

“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了葡萄园的果农们为了庆祝他们的大丰收,都用舞蹈的形式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下面就请小朋友欣赏一段新疆阿姨跳的新疆舞,小朋友在欣赏的时候要看一下,阿姨都用了哪些小朋友学过的基本步伐。”幼儿带着问题欣赏。幼儿对学过的基本步伐记忆犹新并很快复习和掌握了基本步伐“翻腕、踮步、踏点步和进退步”。

3、教师提出将基本步伐编入《摘葡萄》的舞蹈当中。请幼儿欣赏歌曲,让幼儿感受歌词的内容。

教师利用“情绪渲染法”给幼儿讲解歌词,(歌词内容),请幼儿打节奏拍手拍肩再欣赏一遍歌曲。

4、教师放音乐,幼儿自由创编,逐步引导幼儿完整表演律动《摘葡萄》。

“现在小朋友就是小小舞蹈家了,让我们随音乐来自己编动作,,一会儿,我要请个别小朋友到前面来,把你认为最漂亮的动作表演给大家,并说一说这个动作代表什么意思。如果小朋友都认为你的动作好看,你就把这个动作教给大家。”

接下来,幼儿随音乐自由发挥创编动作,教师通过鼓励法,让幼儿有机会展示与众不同的动作。尽情地把美好的情感释放出来。教师则以观众的身份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亮点,记在心里。

这一环节是此次教学活动的重点。设计以上环节的依据是我知道幼儿艺术活动是在他们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达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5、教师示范,激发幼儿的美感。

在获得全体孩子们的认可后,教师将所有动作进行合乎清理的串联进行示范,将舞蹈美化、升华。在示范前给幼儿提出要求:要注意老师的表情和眼神。

6、教师利用表演展示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将录象机和大屏幕消纳感结合的方式,将幼儿表演欲望和创作状态都处于最佳期,鼓励幼儿争当小明星,反复练习,不断提高。

(三)结束部分:教师出示新疆帽,激发幼儿的兴趣,自由展示,自然结束。

教师出示新疆帽,将幼儿的情绪推向高潮,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来表演《摘葡萄》。

这样做的依据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另外在高潮中结束活动,会给幼儿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利于幼儿在活动后继续练习,不断创新。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3篇

一、说教材与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这个活动将语言与绘画整合。诗歌富有童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各种颜色变出的物体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为此我选择这个教材,尝试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使幼儿多通道的参与。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依据《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了2个教育目标: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幼儿喜欢朗诵儿歌。2、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能大胆想象用画笔表现并根据自己画的内容进行仿编诗歌。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学会朗诵。难点是用画笔表现生活中丰富的色彩并进行自己画的内容仿编诗歌。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为此次活动设计了课件、制作了魔术箱。

2、为幼儿提供了蜡笔、纸张等。

三、说教学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游戏法: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为此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学习诗歌时我以看颜色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蜡笔画画时,我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幼儿体验生活中的色彩。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透彻。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课件。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说是魔术师?哪几种颜色在变魔术?等。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活动中集体讲、个别讲等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3、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及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4篇

指导思想、设计意图

《秋天》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它描述了一个诗情画意、色彩斑斓、生动有趣的秋天的画面,以孩子的视角将小树叶想象成小动物的游戏道具,充满了儿童情趣。作品不仅能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想象到丰富的秋天的美景,又给幼儿留有无限宽广的想象空间。而在幼儿的绘画创作中,欣赏感受始终是第一位的,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只能通过充分感受才能萌发,又只有在表现创作的亲身体验中才能领悟美的真谛。所以我想用这篇富有想象和童趣的散文诗来营造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来感染幼儿,将小树叶的旅行作为幼儿想象的线索,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美,创作美。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如果不能培养孩子自己开拓生活的原动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积极大胆的想象,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想法,对于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是多么重要。而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启迪智慧,给幼儿丰富的情感体验,更能引发幼儿将内心的强烈感受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由地释放出来.从而得到审美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升华。在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尝试将美术活动《小树叶去旅行》与语言活动相整合渗透,使幼儿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

一、实践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秋叶》ppt,引出活动,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ppt中展示各种树叶)提问师:你认识这些树叶吗?还知道哪些树叶?

幼:枫树的叶子、梧桐树的叶子、银杏的叶子、香樟的叶子、水杉的叶子……师:这些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

(二)基本部分

欣赏配乐散文诗“秋天”,引出主题绘画内容。

师:小树叶飘到哪里,谁跟它做朋友,是怎么玩的?

幼:小树叶落到水里,小鱼,把小树叶当成伞。

幼:小树叶落到岸边,小蚂蚁,把小树叶当成运动场,跑步。

幼:小树叶飘到空中,小燕子,把小树叶当成信。

师:真有趣,没想到,小树叶去了不同的地方,开始了有趣的旅行。

继续观看ppt,引发幼儿对色彩的联想与想像。

师:小树叶还会飘到哪里去旅行呢?会遇见谁呢?

(树叶出现在蓝色画面中)师:秋叶飘到了哪里?你怎么知道的?

幼:到天空了,因为天空是蓝颜色的。

幼:到海里了,因为水是蓝的。

师:在这里的旅行小树叶会碰见谁?发生了什么事?

幼:它们在天上飞,碰到了云彩,然后就落到了草地上。

幼:它在大海边遇到了小贝壳,小贝壳把它当成了小船,它们俩浮在水面上一起玩……(小树叶出现在绿色画面中)师:这次小树叶飘到了哪里,会发生了什么事?

幼:他会遇到小松鼠,叫小松鼠赶快准备过冬的粮食。

幼:它遇到了毛毛虫,和毛毛虫一起聊天,又在草地上遇到小鸟,小鸟带着它一起飞走了……(小树叶出现在白色画面中)幼:小树叶飞到了云上面,云带着它到了太阳那里,它们一起唱歌、跳舞。

幼:小树叶到了雪山上,它找到小海豹和它一起玩。

幼:它到了北极的一棵树上,跟北极熊打招呼。

……(树叶出现在棕、黄、红、紫、桔、粉色画面中,引导幼儿对其他色彩进行联想。)师:这里有许多颜色,有这些颜色的地方,小树叶都想去。你们猜猜它想去哪里?在这些地方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幼儿自选颜色纸张,绘画《小树叶去旅行》的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师:如果你是一片小树叶,你想去哪里旅行?会遇到谁?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选择你想用的的纸,把小树叶去旅行的故事画下来。

创作要求: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合理设计自己的画面,主题突出,画面丰富。

创作中随机讨论,发现好的及时生生互动,汲取好的经验,互相借鉴;
对表现有困难的幼儿及时帮助,引导他们抓住主要特征去表现,表现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或可以翻阅动物画册;
对作画简单的幼儿及时提醒,随机讨论,能让自己的图画也变得好看吗?怎样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像,使画面更丰满。

绘画好以后,请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装饰。

4.展示幼儿作品,进行讲评。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大幅的《秋天》背景图中,集体欣赏、讲评。

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故事,让幼儿讨论:哪张画你最喜欢,为什么?哪张画最与众不同?哪个小朋友的画想象最有趣?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学的?等等。

师:在这个美丽的秋天,每片小树叶的旅行都是那么丰富有趣,你们的每幅作品都是那么独特,想象丰富、色彩和谐、构图丰满。让我们一起扮做小树叶到外面旅行去吧。

(三)结束部分

1.带领幼儿扮演小树叶离开活动室。

2.整理作画材料和工具。

二、收获与体会

教师评价(语言鼓励表扬、物质奖励)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幼儿大胆想象、积极表达、恰当表现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有的孩子会受同伴思想的影响,束缚想象力,也有的幼儿虽然有丰富的想象,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够、绘画表现力却不够,有的孩子本身所具备的技能技巧不能满足他们旺盛的创作欲望,因此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想法、大大表扬孩子的想象力、不断鼓励孩子的创造力、适当的给孩子一个小贴花、一个赞许的拥抱或抚摸等等,都是评价孩子的好方法好手段,为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提供尝试创作的条件、引导孩子的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等过程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即在低起点和高落点之间架起一座适合幼儿攀登的`阶梯,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幼儿之间的互相评价在活动的第二部分中得到体现,幼儿在聆听同伴讲述的过程中以及在欣赏同伴的作品中都能进行自由评价,一方面通过互相评价幼儿之间可以汲取好的经验,互相借鉴,引起共鸣,不断提升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互相评价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创作,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让孩子成为美术活动的主人。

幼儿的自我评价在美术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方式,通过幼儿的自我介绍、自我认定、自由表达,让孩子的情感得到满足,自信心也逐步加强。因为孩子只有在表现创作的亲身体验中才能有更多的创造思维的机会,才能亲身领悟美的真谛;
只有在自我评价中才能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促使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同时在幼儿的自我评价中老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孩子美的表现力、想象创造力的理解,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孩子的真善美。

伟大的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我们每位老师都能独具慧眼,练就一种修养,一种品位,为孩子的心灵开启一扇窗,让智慧的光芒和生活中眩目多彩的美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三、问题与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观:感受与创造并重,即强调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在本次美术活动中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教育理念,但是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往往在用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以及自我想象创造时明显有些词不达意,欲言又止,这一状况又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幼儿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成为我们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本次艺术活动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孩子,采用游戏的形式使孩子的艺术活动充满了生机和趣味,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及教学媒介的多样化进一步优化了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明显感到孩子的技能表现与想象之间的差距。虽然想象力是幼儿绘画的关键,但缺少了技能技巧,就会影响幼儿的表现力,所以教师应在培养幼儿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同时,教给幼儿行之有效的技法,如造型、色彩、构图等,调整其综合绘画表现能力,即在低起点和高落点之间架起一座适合幼儿攀登的阶梯,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巧。

2、乐意尝试操作,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探索。

3、体验摄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幼儿园、家乡、大自然的美。

依据:一是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5-6岁幼儿能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多种形态的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质。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掌握了观察、记忆等方法,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幼儿在解决问题或行动之前,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具有计划的萌芽,能事先思考活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并能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好学、好问、喜欢操作、乐于探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对学习成功感到满足。二是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能参与团体合作活动,互相分工、互相学习、互递信息,在遇到困难与冲突时,也能协商解决,接纳别人的想法与观点。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订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本活动着重点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在操作照相机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幼儿乐意尝试操作,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培养幼儿合作、探索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在活动中的如何作好指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作为指导者:不直接干预幼儿的探索活动,教师的指导变成一种隐性指导;
作为观察者: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发现和需要,去帮助幼儿寻到正确的操作照相机的能力;
作为合作者:教师是幼儿活动的伙伴,尊重幼儿对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儿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作为评价者:在活动中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对整个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三)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

2、心理准备:幼儿对摄影文化节有初步的体验、感知

3、前期准备:课前教师拍摄幼儿在游戏中的照片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活动本身借助于丰富的教育媒体技术,如:投影型视觉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当场通过电脑连接使学习资料等视觉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实物演示法、讨论法。

1、直观实物演示法:运用直观的实物(照相机)进行示范,引导幼儿理解操作相机的基本步骤、要领。并将活动素材投影到银幕上,扩大可见度,便于教师演示讲解、幼儿观察、分析。

2、讨论法:指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对操作照相机进行讨论:如"你们觉得刚才小朋友拍摄的照片,美不美?为什么?"幼儿会对问题进行"美"与"不美"的探讨。其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拍摄技巧的评价。

三、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采用体验发现法、操作尝试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1、体验发现法:我们提供给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照相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如何拍摄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导幼儿寻到正确地操作方法。

2、操作尝试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一小组。在解决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问题之前,通过互相的讨论、交流,先思考行动方法,再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步骤为:提供环境条件--提出尝试问题--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小组讨论--幼儿第二次探索--教师归纳,活动延伸

(一)序:教师带领幼儿安静地进入活动室,欣赏课件。(课件内容为丽水摄影节的历届获奖作品,包括: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教师提问:刚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讨论。(教师及时表扬、肯定幼儿)

说明:教师以提供材料、经验、环境为前提,借助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条件,为幼儿探索基本的摄影技巧做准备。

(二)幼儿观看并讨论电视视频上关于自己的游戏照片,激发拍照的兴趣。

教师提问:

1、你们在照片里看到了谁?

2、想不想自己动手为好朋友拍张照片?

说明: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摄影的基本要领

1、幼儿初步了解照相机。

教师提问:

⑴谁会使用照相机?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吗?(镜头、取景框、快门)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儿共同交流照相机的功能)

2、教师示范讲解。

说明:通过个别幼儿对照相机已有经验的交流,教师通过实物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捕捉镜头的基本常识。

(四)幼儿自由探索

1、自由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利用电视视频连接刚才幼儿操作拍摄的照片,共同欣赏。

3、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提问:

⑴刚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够美?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
取景是否正确)

(4)你们认为如何拍摄出美妙的照片?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拍摄的要领。

说明:幼儿开始探索,关键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师及时掌握幼儿探索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摄的基本要领。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结果。

(五)个别幼儿示范练习,然后分组探索

1、个别幼儿再次利用教师的主相机尝试,其余幼儿当小模特。同步显示照片的效果,师幼共同评价。

说明:幼儿第一次讨论,是信息的**与反馈。是为了试探一下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关键要抓住"评"字。把幼儿探索中出现的不同答案、产生的疑问,放到讨论中。让幼儿尝试充分讲道理、例证,知道自己探索的结果是否正确。

2、幼儿再次分组探索。

说明:这一环节是给幼儿"补偿"的机会,关键要抓住"实"字。在第一次探索练习中,幼儿可能会做错。有的幼儿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得到了反馈信息,幼儿可做第二次探索练习,一方面自我进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再次作验证。教师尽量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师总结:为了让你们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师编了首儿歌,我们一同来念。

小朋友,来来来;

我们一起来拍照;

调焦距,调光圈儿;

手拿稳了按快门儿;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们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师和幼儿在儿歌中离开活动室,拍摄幼儿园的景色。

说明:这步关键是"引"字,教师要把活动从一节教学活动中拓展开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引导、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动:教师与家长带领幼儿拍摄家乡的自然美景。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6篇

一、说教材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一把沙、一块砖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手中的宝,可以乐不思索的上半天。《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我选择生活中常用的“手套”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具,更易引起幼儿共鸣。)新《纲要》中也指出“要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此我充分利用手套,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想象、创造,活动中充分(巧妙利用了幼儿手的各个部位及各部位(关节进行玩色)的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现在的幼儿对于色彩丰富,内容鲜明,形象生动的美术活动有着很大的兴趣和需要,而他们奇特的思维和想象力,以及丰富的生活艺术氛围也成为了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添加剂。而我设计的这堂美术活动《魔力手套》,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艺术力的机会,而且充分体验到了美术活动的快乐。

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幼儿手的各个部位及各部位的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并最终达到以下目标:

二、说目标--根据年龄,多元发展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

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发展情况,围绕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确立多元化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尝试利用手的各个关节、部位弯动印染手套,并进行变形想象添画,发展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2.能大胆动手操作,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难点定位于充分利用手的各个关节、部位弯动印染手套,并进行想象添画。(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在利用关节弯动印染;
难点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

(三)活动准备:三、说准备--考虑周全,注重细节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并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在备教材的同时备幼儿。)

(物质准备有:范作、小型)白色五指棉手套若干、颜料(滴于铺有海绵的盘子里)、记号笔、抹布。

(经验准备有:幼儿了解过手的特征,有过玩色经验。)

(在物质准备时还注意细节的设计,将颜料滴在铺有海绵的盘子里,这样幼儿在蘸的过程中就不会打翻或滴漏,能适度控制颜料,保证作品的成功率。)

三、说过程--游戏贯穿,层次清晰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目标为指导,我设计了四个环节。首先,观察小手导入,引发兴趣;
其次,戴手套示范染色,(感知方法);
然后,幼儿戴手套操作,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方法);
最后,组织小手变形游戏、添画,(启发想象)。

(一)观察小手导入,引发幼儿兴趣。(第一环节:观察小手,引发兴趣)

1.师:我们都有一双手,手心、手背和手指,手指弯弯有关节,我的小手真灵巧。你的小手在哪里?

2.请幼儿分别点出手心、手背和手指,弯曲手指,发现关节。

(幼儿对小手已有认识,所以都能积极地与老师互动,从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了在师生的互动在老师的引领下教师带领幼儿了解小手并指出手心、手背和手指,为接下来的活动内容打下铺垫。

(二)教师戴手套示范染色(第二环节,示范染色,感知方法)

1.师:快乐的六一要到了,小手得到了一件礼物。(出示手套)看,这是什么?(手套)这是一副有魔力的手套,我来试试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

2.教师戴上手套表演示范:舞动小手,变化手的动作。(师引导语:“六一六一真快乐,得到魔力小手套,魔力手套跳呀跳,跳呀跳……哎呀!”魔力手套)不小心跳进了颜料里,老师继续弯动手指,变换不同部位去轻触颜料。(引导语:“跳进颜料真有趣,拇指弯弯碰一碰,食指弯弯碰一碰……每个关节动起来”在这里我巧妙地将指导语言编成小儿歌,使讲解示范的过程更清晰、简练。并注意)提示:轻轻地触碰颜料,自由选择颜色。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方法)而运用示范讲解使得内容很直观,易于幼儿了解,并且在示范的过程中进行暗示、提示,为幼儿之后的操作打下基础(做准备)。

(三)幼儿戴上手套尝试(第三环节,幼儿操作,运用方法)

(引导语:你们的小手有没有得到六一礼物?让你们的魔力手套也来变一变!)

1.在这里老师提出要求:注意轻碰颜料;
尽量多的弯曲不同关节,利用手的不同部位去印染;
注意不混色;
不碰到自己的同伴和衣服。

2.师:你们也来戴上魔术手套试试吧!

3.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戴上手套后,弯动各个关节,进行印染。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幼儿发挥想象,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为幼儿树立信心和发挥想象。

4.待大部分幼儿完成后,老师组织欣赏评价:我们的魔术手套都变成什么样了?请幼儿自由观察,并说说。(变成五颜六色了)这一环节让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创作和与同伴一起欣赏作品的乐趣,以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

(四)组织变形游戏(第四环节:变形添画,启发想象)

1.哎呀,我的魔术手套又要变了!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师做一个造型。

2.请幼儿看看、想想、说说老师的魔术手套变成的造型像什么?老师随即根据幼儿的回答用记号笔添画眼睛,嘴巴等,使之更形象。

这两个环节通过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并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造型,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接着请幼儿也来变一变,说一说,画一画。这一环节给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思考的同时,能够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不受任何限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充分引导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想象力,这正是体现了《纲要》所说的让幼儿大胆的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4.最后,请幼儿互相展示新造型,与同伴一起自由欣赏。你的魔术手套变成什么?邀请你的魔力手套变出的朋友一起来跳一个“快乐的六一”舞吧!(带领孩子跟着音乐自由地跳舞。)这一环节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及分享的乐趣。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四、说教法--丰富形象,灵活运用

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游戏法、)示范与范例法、观察分析法、操作法来帮助幼儿建立起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大胆设计出自己喜欢的礼物。(整个活动始终沉醉在与手套的游戏中,使幼儿感受魔力般的变化,动静结合,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等得到综合发展。)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7篇

一、教材分析:

数学活动的内容具有生活性,这是指数学教育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些内容是幼儿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所能理解的,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物体上有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例如:房屋上的门牌号码、书上的页码、汽车和汽车站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日期等等,它们分别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若能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内容是熟悉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是很有用的,并能激发幼儿更加注意,发现周围与数学有关的事务和现象。大班数学活动《设计门牌号码》就是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引导幼儿体验生活中数字的作用。

二、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观看录像、及在生活中观察记录门牌号码,幼儿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明确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前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房。难点是幼儿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门牌号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激发幼儿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意识。

四、活动准备:

课前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亲属家的门牌号码。为给幼儿以视觉方面的直觉感知,准备录像或课件。教学挂图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个。幼儿人手一份的设计门牌号码材料纸、铅笔等。

五、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出现,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引领幼儿在已有生活中的序数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法、迁移法、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操作法理解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并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六、教学过程:

依据目标结合以上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整个过程以故事情景引领。

(1)、引导幼儿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5分钟)

小朋友今天许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字”小熊要考考你们都在哪里见过数字,那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①、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家的门牌号码,门牌号码上的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如果我们家中的地址没有数字会发生什么问题?

②、出示挂图,教师再次操作指偶小熊拿着一封信非常着急的在楼房前走来走去。老师边发出“唉声叹气的声音。”小熊今天是怎么了?“噢!原来小熊今天去给小鸭送信却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激发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

③、你们知道许老师家的门牌号码吗?看录像或课件让幼儿通过视觉直接感知门牌号码。

主要教法:情景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2)、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难点(10分钟)

①、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楼上的和楼下的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记录。

②、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你知道这些小朋友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讨论:小朋友的家401,隔壁是402,为什么前面的数字是4呢?为什么小朋友的家是401,楼上是501,楼下是301为什么后面得数子都是一样呢?

③、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中的第几间房,401、501表示的是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表示的是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主要教法:比较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3)、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8分钟)小熊着急了请小朋友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

教师出示:作业单,交代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要求。

要求: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那一层?然后为它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小熊从门牌号码上能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邻居。

幼儿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幼儿给予帮助。

主要教法:生活经验的迁移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

(4)、展示布置设计的门牌号码,互相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3分钟)

①、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泡沫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②、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看出谁与小狗住在几层楼吗?哪些(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通过观看录像、及在生活中观察记录门牌号码,幼儿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明确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即:前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后面一个数字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房。难点是幼儿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门牌号并不陌生,通过幼儿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激发幼儿那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意识。

四、活动准备:

课前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哥哥、姐姐等亲属家的门牌号码。为给幼儿以视觉方面的直觉感知,准备录像或课件。教学挂图一幅,小熊指偶,信封一个。幼儿人手一份的设计门牌号码材料纸、铅笔等。

五、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出现,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引领幼儿在已有生活中的序数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法、迁移法、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操作法理解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并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六、教学过程:

依据目标结合以上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整个过程以故事情景引领。

(1)、引导幼儿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5分钟)

小朋友今天许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字”小熊要考考你们都在哪里见过数字,那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①、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家的门牌号码,门牌号码上的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如果我们家中的地址没有数字会发生什么问题?

②、出示挂图,教师再次操作指偶小熊拿着一封信非常着急的在楼房前走来走去。老师边发出“唉声叹气的声音。”小熊今天是怎么了?“噢!原来小熊今天去给小鸭送信却不知道它住在哪里?”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激发幼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

③、你们知道许老师家的门牌号码吗?看录像或课件让幼儿通过视觉直接感知门牌号码。

主要教法:情景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2)、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是难点(10分钟)

①、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楼上的和楼下的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记录。

②、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你知道这些小朋友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讨论:小朋友的家401,隔壁是402,为什么前面的数字是4呢?为什么小朋友的家是401,楼上是501,楼下是301为什么后面得数子都是一样呢?

③、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中的第几间房,401、501表示的是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表示的是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主要教法:比较法主要学法:观察法、比较法

(3)、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8分钟)小熊着急了请小朋友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

教师出示:作业单,交代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要求。

要求: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那一层?然后为它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小熊从门牌号码上能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邻居。

幼儿为小动物们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幼儿给予帮助。

主要教法:生活经验的迁移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操作法

(4)、展示布置设计的门牌号码,互相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3分钟)

①、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泡沫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②、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看出谁与小狗住在几层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他的楼上楼下邻居?小朋友一起告诉小熊小鸭住几楼几房间?小熊非常感谢大家。

③、小朋友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处,以后要注意观察发现他表示什么?

七、教学活动分析:

这次教育活动我试讲过,通过以上的教法和学法的恰当使用,幼儿通过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看录像,加之观察比较楼上楼下和楼层间的关系,幼儿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8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彩色的雨》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它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娃娃心中彩色的雨。散文中形象的把小雨点比喻成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那黄色的、蓝色的雨衣,象一片片彩色的云,那绿色的、紫色的伞儿象一朵朵彩色的花,那一双双红雨鞋象一艘艘小红船,这些生动的比喻构成了一组组排比句,增添了散文的韵律美。同时,散文中把构成彩色的雨的雨衣、伞儿、红雨鞋在雨中的动态都描绘的有声有色,作品不仅画面感强,想象丰富,而且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有较强的音乐性,即乐意躺幼儿欣赏彩色的雨的美丽景色,又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在这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制作彩色的雨的强烈愿望,因此这篇《彩色的雨》适合大班幼儿进行教学。

2、幼儿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好,表达事物连贯、具体、口语化,进入大班以来已学会了一些散文,如《云彩和风儿》、《叮咚叮咚的琴声》等,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散文有一定基础,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尤其对散文中的精练的语句所表达的画面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让幼儿学会用散文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同时,我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比较协调,为突出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书记了动手操作的内容,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会恰当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彩色的雨”,展现雨中即景来符合散文优美的意境,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综合教育活动课。

3、重点、难点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比喻、排比的生动韵律,深入理解散文的语言,尤其是将雨衣、雨伞、雨鞋比喻成自然界事物的表现手法,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学习的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语句,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

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散文的语言,尤其是将雨衣、雨伞、雨鞋比喻为自然界事物的表现手法,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

通过讲讲、做做的活动,会恰当的运用各种草料制作“彩色的雨”,展现雨中即景,体验同伴相互合作的快乐。

5、教学准备

a、教具;
《彩色的"雨》图片一幅,录音机。

b、学具:油画棒、红豆、绿豆、黄豆、挂历纸、皱纹纸、腊光纸、火柴棒、胶水、剪刀等。

二、说设计

1、教法

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动手操作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的比喻、排比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通过动手操作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

2、学法

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我通过“晴天、雷雨”的天气变化来到如课题;
“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启发引导——分段理解”;
“激发愿望——大胆制作”的学法,让幼儿听听、看看、讲讲、议议、做做,让幼儿能轻松的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程序

A、导入活动

师生律动出场

1)教师:小朋友们,美丽的春天到了,我们一块去郊游吧!你们听什么声音,呀,下雨了,我们赶快找个地方坐下来躲躲雨吧。(放音乐进场)

2)教师:外面下雨了,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雨又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总结:雨是透明的、无色的,它是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

B、请幼儿欣赏散文,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教师:有位娃娃她眼中的雨很特别,你们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娃娃眼中的雨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欣赏散文,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的题目叫什么?(《彩色的雨》) (2)在散文《彩色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些什么? (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内容)

C、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有趣的比喻。

(1)教师:雨衣、雨伞、雨鞋它们象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彩色的雨》这篇文章。

(2)幼儿欣赏散文。

(3)教师提问

*教师:雨衣象什么?为什么说雨衣象云?

*教师:雨伞象什么?为什么说雨伞象花?

*教师:雨鞋象什么?为什么说雨鞋象船?

(引导幼儿用散文中的优美的句子来回答)

*教师:雨衣、雨伞、雨鞋还象什么呢?

D、教师:小朋友,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句话?

E、再次完整的欣赏一遍散文,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

教师:《彩色的雨》这篇散文很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散文,大家一边听一遍跟着录音机朗诵。

4、幼儿动手操作,会恰当的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彩色的雨景图,体验合作的快乐。

(1)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用你们那灵巧、能干的小手相互合作把彩色的雨和美丽的雨景做出来、画出来吧。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展示作品。

(4)请个别幼儿纺编《彩色的雨》这篇散文。

教师:小朋友做的雨景图真漂亮,谁愿意来学着《彩色的雨》这篇散文来说说你做的美丽的雨景图呢?

(教师请个别幼儿纺编散文《彩色的雨》)

5、活动结束

教师:小朋友做的“彩色的雨”真漂亮,把我们教室布置的美丽极了,我们去请别的班的小朋友来看看我们做的“彩色的雨”好吗?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幼儿期要努力促进幼儿语言规范会的发展。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使幼儿接触最多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美丽的公鸡》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三个小动物比美遭到拒绝,最后在“老马”的帮助下懂得“美不美不光开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人们做事”的道理。塑造了三个爱劳动的小动物和一个爱比美无事可干的公鸡以及语重心长的长者老马的形象。故事中角色对话简洁明快,并且结构和语言多次重复,是与幼儿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幼儿产生模仿的欲望。

为了更好的同幼儿一起进入角色,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幼儿的问答中想象,猜测故事的发展,从而达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具体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出示角色形象,吸引幼儿进入故事。

教学伊始,我和幼儿一起做手指操《大公鸡》并问幼儿:今天大公鸡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欢迎吗?(出示公鸡图片)小朋友大家好!你们看我美丽吗?哪美丽?你能用语言夸夸我吗?从而引导幼儿从“冠子”“羽毛”“脚”等方面来形容公鸡的美丽。

有的幼儿说“冠子红红的,大大的”有的说“身上的羽毛五颜六色的”有的说“脚是黄颜色的”等孩子描述完大公鸡,我有模仿公鸡说:“我还为自己编了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孩子们高息的说:“想听。”“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让幼儿对故事中的公鸡有一个整体印象,为下文的猜测故事打下基础。

二、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预测故事的发展,和幼儿一同讲故事。

待幼儿对故事中的公鸡有了感性认知后,我开始讲述故事的开头,当讲到公鸡得意洋洋地唱完歌,问孩子:“请你猜想一下这只公鸡要干什么去?”由于幼儿听了两遍儿歌很容易回答出“比美去”“比漂亮去”。接着出示“树林”让幼儿自由观察思考:公鸡来到了哪?看见了谁在干什么?它会说什么?“啄木鸟”会和它比美吗?让幼儿真正进入到故事情境中来,猜测它们会说些什么。

因为幼儿知道公鸡要和别人比美所以很容易猜出:“啄木鸟,咱们比比谁美?”“啄木鸟正忙着给大树捉虫子,会和它比美吗?”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他们一直认为不会,从而猜出啄木鸟的话。在此引导幼儿用得意洋洋的语气说公鸡的话,用冷冷的语气说啄木鸟的话,师幼共同分角色进行对话。放手让幼儿根据第一幅图讲述“果园”和“稻田”中比美的图片,幼儿能按原有经验进行讲述。

最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它们不和公鸡比美?有的幼儿说“它们不愿意和公鸡比美”,有的说“它们正忙着呢”在回家的路上公鸡遇到了谁?老马会给它满意的答案吗?听了老马的话公鸡会怎么做?幼儿很轻松的猜出了故事的结尾,整篇故事都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完整的观看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幼儿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内容后,让幼儿观看碟片,在头脑中进一步建立表象,为下节课的复述故事和表演故事做好准备。同时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对于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看完故事后引导幼儿明白:美不美比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进而建立从小爱劳动的美德。本来在教学中还设计了

谈话“你能为别人做什么事?”让幼儿懂得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进而师幼共同演唱《劳动最光荣》可由于时间关系没完成预设任务,有一点遗憾。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救小鸟 一、 说教案 1、教学目标的确定。语言活动幼儿能否积极参与是活动的关键。同时,教师的提问尽量以引导为主,让幼儿的思维有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我的目标是幼儿大胆讲述为主,想出多种救小鸟的方法,同时在认识对话框的基础上,利用对话框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丰富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和心理。

2、说教材关键、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此次活动的关键在于幼儿能想出多种救小鸟的方法;
对话框是本次活动重点、难点,利用对话框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丰富幼儿的语言。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在活动中,主要分成三大块:

(1) 幼儿观察图三,想出救小鸟的方法。

大班幼儿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知识准备,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能更好的互动。“救小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让幼儿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展开想象,是比较合适的,前两幅图就一带而过。

(2) 幼儿认识对话框,利用对话框做游戏。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比较多的阅读经历,对“对话框”会有一定的了解,更容易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对话框的出现,让幼儿在语言构思的时候不用按固定模式去思考,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是为了辅助幼儿能仔细的对每个人物的心理和语言进行思考,帮助幼儿补充语言内容。

(3) 幼儿完整的讲述故事。

对幼儿的思考进行总结,通过看对话框让幼儿能从人物的心理和事件发生的经过两方面进行讲述故事。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9篇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要生活化,课程要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并且《纲要》中科学领域这样的价值取向已清晰可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使儿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当前的社会已步入一个数字时代,数字已随处可见,并正日益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孩子,也每天接触着出现在不同地方,发挥着不同作用的数字。本次活动,是以幼儿的生活为课程开发的新的生长点,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的知识具有“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特点的一个尝试性的活动。设想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达到: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孩子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活动目标:

1、能从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巩固对数字的认识,进一步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自带一件上面有数字的物品;
课前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2、数字卡片:2、4、5、7、8。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活动数字一套,;
每桌一盒印泥,电话卡若干张;
号码纸。

(一)引题:

1、交流:你带来了什么?上面的数字有什么用?

2、相互交流。

(二)迁移经验,感知数学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1、生活中除了这些,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2、观看生活中有数字的实物图片。

3、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

(三)数字游戏——巩固对数字的认识,感受数字的有趣和神奇。

1、人手一张号码纸。

2、教师编号码,幼儿对号码,看是否和教师编的号码一样。

(四)幼儿制作电话号码。

从孩子自带的生活物品入手,便于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活动兴趣;
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提供给每个幼儿交流表现的机会,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享的意识。

利用教学媒体,展示生活中有数字的图片,进一步让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和我们的密切关系。

体验数字对生活的重要。

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感知数字排列顺序的多样化,体验数字的有趣和神奇。

进一步让幼儿感知数字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0篇

一、设计意图

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习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活动开始我就从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情感态度着手,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活动中我都是强调以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中心培养幼儿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才能让幼儿对下面乃至今后的艺术活动保持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对幼儿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是会有影响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活动中要求幼儿手脑眼并用的活动起来,《纲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以往我们的美术活动基本是以幼儿单独进行创作的形式来进行,忽略了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而合作画的关键是要作画的人之间默契的配合。这中配合说简单也不简单,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说难也不难只要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难完成。在教师适时的引导和集体作画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就让幼儿手脑眼结合协调并用的,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其潜移默化性,是比较适合幼儿。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又能保护好他们对艺术表现的积极性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活动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幼儿表达出现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自主的参与到活动中。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的以上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情感、认知、技能等三方面内容的目标。

第一点是:通过活动,激发幼儿表现艺术美的兴趣。萌发幼儿乐意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情感。第二点是:在活动中让幼儿明白协调好与同伴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协调能力。第三点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造型各异的建筑并尝试协作完成一件作品。

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纲要》中也曾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所以我把第一点作为我活动的重点。这条目标将会体现在我整个活动当中。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我会抓住这一特点让活动以不同于常的形式出现。比如:我会在课前带孩子们玩“我设计的幼儿园”的建构游戏,让他们对幼儿园建筑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演示各种不同造型的幼儿园建筑进一步引起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而绘画时不是单一的想象而是手脑眼多种感官结合来进行。这样,让他们在新奇之余会跟着不自觉的丰富、积累经验。第二点是认知方面,虽然大班幼儿的美术技能掌握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其小肌肉群发展还不够完善。况且,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也不够所以要通过协商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件作品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就把他当作一个具体目标来执行。并且意识到,原来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美。第三点是我活动的难点。由于整个绘画是靠小组合作完成的是与合作伙伴间配合好与否密切相关的。活动中难免发现问题。这时必须让幼儿学会解决这问题,其中的道理是幼儿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时时会用到的也就是说可以被幼儿持续所用的。因此我把它当作难点来执行。具体绘画中我不会强调幼儿所设计造型的规范性及准确性,而是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在观看教师的演示指导后,凭借自己的经验与同伴适当的商量交流来尝试完成一件合作设计画。将他们现有的理解、想象引导到更深的方面,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现行的《纲要》要求我们所选的教育内容是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希望幼儿园》这一美术活动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就大班幼儿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心理活动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更为明显。观察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体形象性思维较为成熟,而抽象逻辑性思维则处于萌芽状态。简单地说他们的好奇心已不再仅仅是看别人表演而是想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来得以满足。幼儿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相关的技能,在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并把它们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让幼儿了解生活中还有许多与他们一样大的小朋友需要大家的帮助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美。活动中激起幼儿为他们设计一个漂亮的幼儿园的愿望,进而让幼儿在关心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温暖,获得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了他们潜在的求知欲。同时幼儿能充分展开想象通过说说、画画使他们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是需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的,这时绘画的人手眼要协调而与其配合的人动作也应是协调好的。活动中选择了“合作画”这种集体创作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互相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让幼儿了解生活中还可以用许多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中的美。虽然,这样的绘画方式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却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由于教材难易度恰倒好处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所以使整个活动成为他们满足自己求知欲,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时也自愿自主的情况下达到掌握某种技能的游戏过程。这也正是响应了《纲要》在艺术领域内容选择中提出的能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的要求。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应教学的需要,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首先,要求幼儿在课前已有“我喜欢的幼儿园”的建构游戏活动经验;
其次,通过家园共育活动方式,邀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幼儿简单了解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况及有关帮助他们的爱心活动资料搜集。

这样,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生活经验,为激起幼儿合作创作画《希望幼儿园》美术活动做铺垫。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集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相关建筑,为幼儿参与本次活动课前知识技能的做铺垫。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图片和创设一个为贫困地区小朋友设计一间《希望幼儿园》的主题情景来贯穿活动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张全开的图画纸,油画棒等学习用具。

完成一次教育不是一节课一个活动就可以了的,而是与其前延后续密不可分的,所以课前知识的渗透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另外,艺术氛围浓否对艺术活动的进行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要创设一个理想的作画空间让幼儿能轻快愉悦的进行作画。首先应有一个足够大的幼儿合作画的场地空间,然后还要准备适合进行本次活动的辅助材料和用具。当然,好听的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绘画时放一些幼儿熟悉的极富表现力的音乐,帮助幼儿再现一些生动的形象是能激起幼儿想象的。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照片、图片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激发幼儿参与创作的兴趣。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同时采用展示法,通过幼儿展示自己及欣赏同伴作品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表现能力逐步充满信心。其中也通过了幼儿间的互补学习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 的理念。整个活动的前部分是老师与幼儿的互动,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活动中老师为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和热情,积极创设了一个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本领的情境,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但有师幼的互动,主要还是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思路,大胆去探索、尝试、合作创作。我认为整个活动的指导难点是如何在创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言语进行交流,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并体验这种合作的乐趣,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

六、说教学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根据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八个环节:经验准备-欣赏引题―激发兴趣―幼儿操作―展示交流等五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式提问,直奔主题。( 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说说我们们幼儿园有些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幼儿园里的什么地方,还想在幼儿园里添加一些什么建筑?” 这样一边演示一边用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二)通过欣赏和观察,积累知识经验,并激发幼儿进行融合再现的意愿。

1、经验准备:有了之前的观察幼儿园的经验准备后,孩子对于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把握幼儿园建筑物的结构、形态等特点,有了一些了解,为合作设计活动做铺垫。

2、欣赏重现,以谈论的方式,激发兴趣。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3、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幼儿进行分工组合。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三个环节。

(三)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分组合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幼儿分组操作:在幼儿确定构思和意图之后,启发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自由操作探索,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次活动的知识点(难点)。

(四)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请每一组派一位幼儿(讲解员),大胆的向大家分别介绍自己那一组设计的幼儿园有哪些特点?新奇在哪里?从而体验审美愉悦,达到自我评价。这一环节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绘画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的语言,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幼儿在绘画方面的自信心。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合理评价幼儿的作品,就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孩子就会大胆、自信的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世界!

大班说课稿――我想这样飞(彭爱云)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想飞”是一个从“飞行”切入的主题,其更深层的内涵是:激发孩子朦胧的渴求意向,使之升华为鲜明具体的“飞天”理想,并进行顺势引导,让孩子们的创造想像以及如何实现理想的现实认识都获得发展。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大胆想像,激发他们想“飞”的欲望,并在想像的基础上,愿意用语言或绘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探 索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活动教材内容和幼儿情况分析,结合新《纲要》精神,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确定本次活动目标为:

1、大胆想像,激发幼儿想“飞”的欲望。

2、在想像的基础上,愿意用语言或绘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3、萌发探索未知事物的愿望,相信通过努力,想像会变成现实。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有关飞行器的知识。

2、教具准备:为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显示飞行器的光盘、准备了孩子们绘画的纸、笔,以及展示绘画作品的展板。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三部分:一、我们现在这样飞;
二、未来的飞行设计师;
三、“我想这样飞”画展。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从感官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孩子们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认识球体

一、教材内容分析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球体的特征。

3、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几何形体的有趣。

三、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
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活动的难点是:

如何让幼儿在探索、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
运用鼓励表扬;
榜样示范;
个别指导。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将准备:

1、大量的几何形体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报纸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动)。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的操作。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请你们玩一玩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滚动。"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让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球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及可以滚动。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请幼儿任选两种可以滚动的玩具。

2、引导幼儿操作尝试在幼儿选择过两种玩具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选的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试一试。"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的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滚动。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征。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球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引导了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儿第二次的操作尝试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点。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球体与圆形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首先引导幼儿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动手比一比,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依据比较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和幼儿小结:能向不同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是球体。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体是球体。

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因此为了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到形、体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导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是球体。先请幼儿在周围能看到的环境中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在深一层引导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5、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创设操作活动情景,请幼儿帮玩具加工厂制作球体的商品,激发幼儿制作球体的欲望。做好后可以试着滚一滚,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滚动。教师提供报纸、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利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制作球体,通过自身的参与动手制作进一步巩固了对球体的认识。

本活动设计体现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理念,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尝试操作法、比较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充分体验自由、快乐的情绪,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使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1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市幼儿素质发展课程教师用书》--《语言表达》教材中的一节教育活动《泡泡变成包》。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任性、自以为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安全意识薄弱。《泡泡变成包》图中优美的景色,典型的形象塑造,让幼儿深深为之吸引。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的兴趣,教师以排图讲述的形式组织活动,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排图知道“泡泡怎样变成包”,使幼儿懂得外出活动和走路时要专心,会自我保护,不做危险的事。这样贴近幼儿生活,还会积极参与活动。针对以上分析,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了本活动教学目标。

1.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能用较完成连贯的语言描述“吹泡泡走路”的动作、表情和心情。(这是本活动的重点)

2.学习有顺序的观察、理解图意,尝试分析、推理“泡泡变成包”的过程并准确排序。(这是本活动的难点)

3.懂得外出活动和走路时要专心,会自我保护,不做危险的事。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准备:故事图片四张、幼儿人手一套与画面相同的图片;
课前与幼儿玩“吹泡泡”游戏。

二、说教法

1.直观法:活动开始直接让幼儿观察图片,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

2.图片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图片,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故事内容。

3.提问法: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多样性、开发性的提问来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

4.引领操作讲述法:教师示范排图讲述方法,激发幼儿兴趣,发挥想象力。

5.激趣观察法:教师直接以问题“你们玩过了吹泡泡的游戏,泡泡会变成包吗?”引起幼儿观察图片兴趣。

三、说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分组讨论法:幼儿在活动中,分组讨论想象图片进行创编想象,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运用赏识激励法、演示法等,在的活动中加以运用。

四、说活动过程我将围绕“看-想---排---讲”的流程来组织本次活动。

第一个环节:教师与幼儿谈话,激发幼儿兴趣:你们玩过了吹泡泡的游戏,泡泡会变成包吗?“让幼儿在猜想中进行讨论,激发幼儿观看图片的兴趣。然后教师出示四幅图片:这里有几张图片,”泡泡变成包“的故事就在里面,本来是要给图片排好顺序,再讲故事给小朋友听的,可是图片没写哪张是图一,哪张是图二?现在只好请小朋友们来给这些图片排队,编出一个完整的、不一样故事来。”教师鼓励幼儿用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造力。

第二个环节:将幼儿自由分成4个小组进行排图讲述。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为这四幅图片排个顺序,并按照你们排列的顺序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排图,尽量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排图方法,能用较连贯、完整的语言描述“吹泡泡走路”的动作、表情和心情,讲述故事。同时还要多帮助那些能力稍弱的幼儿,使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排图讲述的乐趣。分小组讲述,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讲述,保证每个人获得在众人面前表达的机会。这样既能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互相学习,调整思路,改进原来的讲述,在幼儿自由讲述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定位在关注倾听幼儿讲话,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适当的插话、简单的提问,拓展幼儿讲述的思路。

第三个环节:分享交流。

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他们的排法,并讲述他们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讲评各组的讲述。要求幼儿讲述时要注意强调小鸟两次劝告胖胖和胖胖回答的语气,使幼儿明白为什么最后撞破泡泡、头起包。为了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引进新的讲述经验,教师可展示自己的排图顺序,并用完整的语言、生动地、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相应的数卡。活动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动手动脑、动口,教师的示范是为了激发幼儿创造想象,给幼儿以启发。通过教师的示范,帮助幼儿理解怎样串连起故事情节,使表述更完整、更顺畅,以提升每个幼儿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开拓幼儿的思维,进一步提升语言经验。

第四个环节:共同讨论,情感升华,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讲述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泡泡为什么会变成包?这一问题的提出,正好与开始部分相呼应,相互衔接,给幼儿以完整的答案,承上启下,从而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自然过渡到幼儿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如:外出活动时应如何保护自己?公共场所应如何做文明小公民?从而教育幼儿懂得外出活动和走路时要专心,会自我保护,不做危险的事,从而提升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积极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以上是我对本活动的分析和理解,活动中还存在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谢谢大家!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2篇

一、活动内容的生成与依据

幼儿意外伤害事故已经居幼儿死亡人数的首位,强化幼儿安全意识的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于是,我们在大班开展了以《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本教学活动就是来源于安全教育中的“生活中的标志”。教学活动的直接目标是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预测故事可能发展,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表达的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连贯地进行讲述小老鼠获救的过程,理解并尊重别人的观点。间接目标是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提高安全意识。

此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活动中涉及语言、社会交往方面的内容。适合于大班幼儿,活动时间约35-40分钟。在幼儿园的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中,我们需要家长带孩子注意观察路上各种标志。因为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相吻合。这是我选择它作为内容的原因之一,此活动与我班幼儿接受能力相吻合。最后我通过书籍上网等方式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本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生成了此次的活动内容。

二、活动目标与依据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尝试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景物或状态,并能用完整的语言预测故事发展的可能性。

2.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阐述小老鼠获救的过程,理解并尊重别人的观点。

3.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提高安全意识。

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的,具体活动目标的积累便构成了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乃至教育总目标。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上制定的具体活动目标是为教育总目标服务的,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其中目标的制定也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目标注重全面性。(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

三、活动准备

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幼儿准备: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标志,如: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

教学环境:在活动场地粘贴常见的道路标志

材料准备:大图片四幅小图片每组一张水彩笔

四、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汽车》进入活动场地,让幼儿理解标志的意思

沿路贴着常见的交通标志,边开边提问:这块标志,是要告诉行人、车辆前方道路情况是怎样的?

(二)出示图片,引导进行讲述

道路上有许多的交通标志,是告诉行人、车辆前方道路的情况,小老鼠杰瑞在路上看到了些奇怪的道路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图一

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这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小老鼠杰瑞蹦蹦跳跳地出去旅行了。

走着走着~~,小老鼠杰瑞看到路旁有一块道路标志,上面画有︻,你们帮助小老鼠杰瑞想想,这个道路标志的前方会出现什么?

2.出示图二

a.小老鼠杰瑞继续往前走,哈哈,前方果然是一座桥,小老鼠杰瑞得意极了:它会怎样说?

b.这里的风景实在太美丽了,如果你是这只小老鼠站在小桥上,会看到了什么?(尝试运用:清澈的河水、碧绿的草地等词语描述想象中的景物)

小老鼠杰瑞又发现一块标志,上面画着●。

提问:你们认为再往前走会出现什么呢?

3.出示图三

a.小老鼠杰瑞一边唱着歌,一边快步往前走,突然,只听到“哎吆!”“扑通~”一声,小老鼠杰瑞怎么了?刚才那块道路标志是告诉行人前方有什么?

b.杰瑞摔得怎么样?(尝试运用形容词:鼻青眼肿、眼冒金星、头晕眼花描述杰瑞摔后的状态)

c.掉进陷阱里杰瑞懊悔极了,它心里怎样想?会怎样做?

d.杰瑞以后怎样才不会再摔到陷阱里去的?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3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的语言活动“桃树下的小白兔”,下面我就说说本次活动的设计方案:

一、说教材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我选择的“桃树下的小白兔”这篇故事讲得是住在桃树下的小白兔将桃花瓣寄给各种小动物,小动物们拿桃花瓣用做各种东西。故事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这篇故事人物形象鲜明,使幼儿受到很好的教育,语言生动浅显,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模仿,故事情节有趣,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说学情

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思维又占优势,因此,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故事较感兴趣,也能接受和理解内容较丰富、表现手法较复杂的故事,并具有一定的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大班幼儿积累了不少故事知识和词汇,培养了他们活泼大方、富有观察力、好奇心,探究欲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喜欢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由于幼儿成长环境的影响,幼儿经常出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导致这些行为成为幼儿交往中的障碍。而故事是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向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说目标

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和指导要点以及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验故事美好的意境

2、感受作品中桃花瓣可以变成摇篮、太阳帽等的运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体验与同伴分析带来的快乐

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体验与同伴分析带来的快乐”。当然,培养幼儿懂的分享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的,因此,本次活动是先让幼儿获得情感体验,是一个累积良好体验的好机会,对幼儿有一定的的教育意义。

本次活动的难点定在“了解故事情节,体验故事的美好意境”。

四、说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经验准备。

幼儿的经验准备:认识桃花瓣,知道桃花瓣的相关基础知识,奠定认知基础。

物质准备:桃花瓣若干,ppt,背景音乐,角色头饰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本次活动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提问法等适宜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其中:

本活动中由始至终贯穿的是直观教学法:观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故事所蕴涵的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用ppt和实物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

2、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因此,本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是视听讲结合法、欣赏法、交流讨论法等。其中:

欣赏法:我引导幼儿试着理解故事内涵,使幼儿获得美得享受,唤起与同伴分享的情感,陶冶幼儿分享的情操,从而突破活动重难点。

六、说流程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第一环节:出示桃花瓣,引入幼儿的初步想象。

引入时,我以直观的桃花瓣,让幼儿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幼儿直观的看到了桃花瓣,极好的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桃花瓣可以用做什么呢?”该问题把幼儿带进一个思考想象的空间,创设了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为下面的故事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完整欣赏,发展幼儿想象力。

通过第一环节的讨论之后,我说:“故事里的小白兔也有许多桃花瓣,它会拿它们做什么呢?”使幼儿带着问题进入故事的欣赏,引导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个环节仍然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在刚才的想象基础上,结合ppt和老师有感情的讲述,完整的欣赏一遍故事,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感受故事中的语言美,通过头脑中的想象故事中优美的意境。

第三环节:分段欣赏,发展幼儿形象思维。

此环节结合了语言和幻灯片,再次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以分段讲述故事为主要形式,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图片中有哪些小动物?”“想一想,这幅图中的小动物,将桃花瓣用作了什么呢?”找出故事的重点,引导幼儿不断思考、探索,层层递进,从而达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的目的。而想象手法的运用是本故事的一个亮点,使形象达到逼真的效果。幼儿在理解故事中采用的表现手法时是困难的,因此,我以问题:“小白兔将桃花瓣都寄给了谁呢?”“小动物拿桃花瓣用作了什么呢?”的提出加深幼儿想象的程度。

第四环节:深入故事主题,升华情感。

这篇故事中提到的“小白兔将桃花瓣装在信封里寄给自己的朋友们”“小动物们对小白兔寄来的桃花瓣表示感谢”,意在教育幼儿懂的与人分享,但是如果教育一味地讲大道理,幼儿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所以我在这个活动环节中以“你喜欢故事里的小白兔嘛?为什么呢?”让幼儿直观形象的感知,该学习、模仿谁。这样,他们很快就能懂的分享和感恩的道理,并让幼儿自觉的将这些道理延伸到生活中。

第五环节:活动延伸

活动的结束是暂时的,依据教育方式的整合,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的接受,而是使我传递的信息,转化为幼儿主动的吸收,我不仅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并乐意与同伴或家人分享,还整合了区域活动,在表演区、语言区、美工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了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这次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和做法,由于目前我还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在说课的过程中,存在着疏漏和不足,恳请评委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4篇

一、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数学活动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和锻炼人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而幼儿园数学教育向幼儿进行的是一种启蒙教育,它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会进行推理、分析,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我开展了大班数学活动"我和时钟交朋友"。

时间是无直观形象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4: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

《纲要》中指出:“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转为有趣、浅显的数学知识,我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二、接下来我来说一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教育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起主导作用。贯彻《纲要》的精神我把本次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认识时钟,尝试辨认整点、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能叫出名称。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和操作能力,并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认识时钟,尝试辨认整点、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能叫出名称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则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接着我来说一说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贯彻《纲要》的精神,我采用了:游戏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方法。这些方法是使用克服了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经验和得到快乐的体验。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变过去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运用直观视听法、操作法、讨论谈话法、合作游戏法等学习方法,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四、现在我来说一说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趣的时钟》、大钟面一个、小钟面人手一份、

五、然后我来说一说活动过程

1、师以“猜谜”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谜面: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师以猜谜的情景引入,营造快乐的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猜出谜底是时钟。并让幼儿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引发他们对“时间”感兴趣。

2、认识钟面,

师出示一面大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并提问: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师小结: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

3、播放课件《有趣的时钟》,引导幼儿了解时钟。

(1)以跑步的游戏,

引导幼儿深入观察并认识时针、分针的运行规律

师:今天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

你们看分针和时针跑步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师连续操作两次,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师小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2)认识整点:

“小朋友们,谁能看出这三只小时钟上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让幼儿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3)看图片拨时间。

请幼儿看几张图片,并以游戏的口吻提出:“现在要来考考小朋友,看谁把刚才的知识学会了。”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后运用图片上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并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活动渗入到常规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在这三个环节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主要是依据借助多媒体教育环境创设意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以有趣的情景中,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提问,使教学贴近于生活,寓教寓乐,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3、结束部分:

此次活动是以游戏:“小羊,小羊几点钟?”结尾的。幼儿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来加深对时钟的认识。游戏规则是由老师扮演老狼,小朋友扮演小羊,老师摆出时间问小朋友:“小羊小羊几点钟?”小朋友要马上回答出来,当老师问到6点钟的时候,小羊得马上跑回家,否则将被老狼吃掉。

本次活动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六、最后我来说一活动延伸

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幼儿科学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在一次活动中内能完成的,它将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环节。我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运用表达时间的词汇:如游戏时间,3点钟到了……并在教室内设置时钟,以及请家长配合提醒幼儿按作息时间活动,如:7:00起床、7:30进餐等,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以上是我的说课的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5篇

首先介绍教材来源:

为了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教育,我园组织大班“环保小卫士”到市文化宫做社会调查。这时孩子们发现垃圾箱旁有一群蚂蚁正“忙碌”着分吃食物,就围在了一起,饶有兴趣的观察起来。于是,教师就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结合《有趣的昆虫世界》的主题开展了对蚂蚁的探索活动,如找蚂蚁、观察蚂蚁、记录蚂蚁等,而此次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

那么我选择教材《蚂蚁奇遇记》原因是:浅显的故事构思新颖,易于幼儿理解、接受,有趣的情节画面能引起幼儿好奇,有利于幼儿拓展自己的思维与经验进行大胆猜测、想象,从而提高幼儿想象与表达经验的能力,也让幼儿从中体验到故事的幽默、好笑。因此,我认为此教材符合《纲要》中选择内容的三项原则。

活动目标的制定是遵循《纲要》中提出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让幼儿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的这一要求,我从技能、能力、态度三方面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

活动准备从以下三方面体现:经验准备、环境准备、材料准备。

现在重点讲解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始终以幼儿“互动竞猜”的游戏方式来构建一种师生、生生之间愉快学习和互动交流的语言环境,体现幼儿以合作、探索为特征的共同学习,充分发挥了幼儿想象及浓厚的表达兴趣。共分三个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猜猜、讲讲,引发幼儿互动兴趣。我们将模拟“幸运五十二”的游戏方式,让幼儿之间展开一场有趣而激烈的“蚂蚁竞猜”互动游戏。

玩法是:各小组推荐一名“蚂蚁形象大使”当主持人,主持人根据各组对蚂蚁探究的观察记录和收集到的蚂蚁相关知识进行互动轮流提问,小组或集体互动答题,同时还可让幼儿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想知道的问题。

例如:问题1:4号队幼儿围在电脑旁,大家边说、边操作,一起玩认识蚂蚁的电脑游戏。(其他组幼儿可通过大屏幕参与答题)当电脑提问要求回答蚂蚁是否能住在河边时,幼儿的问题产生了:“那蚂蚁不小心掉到河里它会游戏吗?”

再如问题2:各小组幼儿在绘画蚂蚁喜欢吃的食物时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蚂蚁什么都喜欢吃(一幼儿提问:蚂蚁会吃手表吗?蚂蚁吃那么多的东西它有大便吗?)老师并不急于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只是请幼儿把问题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以便在下次的活动中进行讨论与探究。

可以说,此环节构建了幼儿愉快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共同体,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互动,乐于表达或表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让幼儿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学会收集、整理信息,也为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做好了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索画面基本意思。这个环节是为解决重、难点设计的。我遵循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猜测活动中充分发挥、发展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幼儿把学习变成自己的事情,积极、主动、有创意地进行学习。

第一步:教师抓住幼儿好奇的特点和喜欢猜测的心情,给每组幼儿分发2—3套蚂蚁外出旅行时的“三张照片”,请幼儿猜猜蚂蚁在旅行时发现了什么?孩子们看到照片立即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观察、讨论与猜测,教师则轮流听每组幼儿讲述,并运用猜测讨论法及间插的启发性提问进行引导,让幼儿在合作观察、大胆猜测的探索学习中理解和想象蚂蚁的表情、动作等情绪变化,幼儿你一言、我一语,自主观察与讨论异常激烈,思维变得极其活跃,表达兴趣浓厚,由此就产生了以下的奇思妙想:

例如 照片1:幼儿的猜测是……

照片2:由于画面生动、直观形象,幼儿已认识简单的文字描述,因此幼儿基本能容易理解、讲述照片的大致内容。但想象与表达各有特色。

照片3:较好的体现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事物之间的关联及规律的经验,幼儿的猜测是那么具有想象力……

举例:发现黑皮管——想象猜测到飞机掉下来的线

蚂蚁一家三口——黑皮管——想找吃的——飞机掉下来的线

正是由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自主观察、共同交流的语言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大胆猜测、充分想象和表达的愿望,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语言表达才会是那么的丰富与精彩。

第二步:猜测后的师生互动讲述与交流。这一环节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于是在进行完小组的猜测后,教师运用师幼互动的策略,引导各小组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表现与表达自己的猜测结果,体现了幼儿在学习活动的自主中进行主动的学习。

例如 各组分别进行了故事大王的表演、画出猜测的结果、创编歌曲、模拟角色表演等。(举例创编歌曲)

小小蚂蚁在草地发现小绳子,

用力爬呀爬上去,想要找吃的,

突然发现有一个黑呀黑东西,

猜一猜,想一想,是大人的肚皮。

这样一来,就与幼儿有了一起愉快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过程,即帮助了幼儿学习语言,有使幼儿在亲送的表演中充分表现自我、大胆说话,从中体验了语言交流的乐趣。(举例创编歌曲)

第三环节:体验故事的乐趣,迁移经验。在幼儿充分猜测,尽情表达后,教师抓住幼儿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时的激动心情,来揭晓“第四张照片”的谜底,此时的结论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幼儿也在学说“啊呀!一只大蜘蛛的屁股”中体验到了故事情节的幽默、好笑。

幼儿:哎呀!怎么是大蜘蛛的屁股,真好笑!

啊!怎么我们吃的是大蜘蛛的屁股,真好玩!

哎呀!怎么是大蜘蛛的屁股,它会拉屎的,好臭啊!

哎呀!是大蜘蛛的屁股吐的丝呀!屁股一动,蚂蚁抱不住,就 摔下来了。

……

然后我将结合当代幼儿语言教育的整合观念,引导幼儿把故事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借此了解幼儿的情感发展现状,从而萌发幼儿学会关注周围小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最后,引导幼儿学会用一句概括性语言归纳学习,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想象,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快!把丝咬断,蜘蛛就吃不到蚂蚁了!

快快,躲到草地、爬到树上、躲进洞里!

好吓人!是蜘蛛,蚂蚁快跑吧!不然没命啦!

……

最后,在突破重、难点后,我将结合当代幼儿语言教育的整合观念,引导幼儿把故事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还着重让幼儿参与提问,借此了解幼儿的情感发展现状,从而萌发幼儿学会关注周围小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本次活动后,幼儿对蚂蚁观察、探究的兴趣仍在继续……

我的设想:

1、将活动延伸到区角活动中进行,鼓励幼儿借助指偶讲述、画连环画、表演游戏等方式大胆创遍故事细节。

2、建立“蚂蚁乐园”网站,让幼儿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共同解决、探究关于蚂蚁(昆虫)的问题。

活动反思:

我认为这三个程序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精神实质,较好地把握了《纲要》提出的教育性、整合性、互动性、合作探究性的原则。活动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让幼儿带着问题的悬念,采用合作、探索的共同学习方式进行思考,并尽可能给幼儿更多表现、表达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活动中积累讲述经验,充满自信,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顺利完成了活动设置的目标。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6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活动《听雨》,本活动选自青岛市市编教材语言表达。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听雨》是一篇充满趣味、童真,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的一首散文诗。散文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小雨点和周围事物树叶、屋顶、花朵、窗户关系,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雨景图。从下雨时小豆豆不能出去玩了,感到单调无味。妈妈的耐心引导让小豆豆仔细地去倾听想象,感受下雨时那种惊奇、疑问、兴奋的不同心情,从而感受到下雨天的情趣,让幼儿乐观地去看待事物,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我根据对作品和幼儿年龄特点的分析,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了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诗歌《听雨》,理解散文诗所要表达的“乐观看待一切事物就能改变心情”的主题。(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能力目标: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句型,表达自己对下雨天的喜好。(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乐观地去看待事物,让自己拥有好心情。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更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观察下雨的情景,感受下雨时雨点落在不同地方发出的声音。

物质准备:《听雨》教学课件1、2、3,雨声录音,背景音乐《下雨》。

二、说教法

《纲要》明确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让幼儿想说、敢说。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趣味游戏法:幼儿的基本活动就是游戏,能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方法。

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跟诵的方法,使幼儿熟悉、理解、记忆散文中的语句。

三、说学法

倾听表述法:首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探索仿编法:教师和幼儿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我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并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仿编的积极性。引导幼儿进行仿编,突破活动的难点。

讨论法:是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纲要》为指导,从“理解——感受——体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孩子真正理解散文内容并学会仿编,我将活动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师利用视听讲结合法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幼儿通过直观的看、

听、讲,理解散文的内容。

第二部分:利用层层展开的形式,辅助幼儿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与情趣,学习仿编句子。

第一环节:利用“听雨声”,引起幼儿对下雨天的回忆,感受下雨时的心情,激发兴趣。引导幼儿讨论,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配乐欣赏诗歌,让幼儿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听得入情入景,让幼儿对诗歌整体内容有初步了解,为以下环节做铺垫。

第三环节,教师一边朗诵诗歌,一边演示课件1,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让幼儿从视觉上直观的接触到散文诗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乐观看待一切事物就能改变心情”。

设计提问:小豆豆为什么觉得下雨天很没劲?妈妈又是怎么样对他说的?妈妈为什么会这样说?引导幼儿理解,和豆豆一起去仔细地感受雨。

演示课件2,引导幼儿仔细听、认真观察。学习象声词,感受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提问:小雨都唱了些什么歌?和谁一起唱的?根据幼儿所说,出示相应的课件。小结幼儿的述说,提升幼儿经验。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散文内容,切身体验“小雨”的“调皮捣蛋”,我还引导幼儿大胆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进一步加深对小雨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我也着重引导幼儿想象:“为什么小雨会在屋顶上翻跟斗?”、“为什么小雨会钻进花蕊里?”目的在于挖掘教材,“乐观看待一切事物就能改变心情”这一主题并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演示课件3,体验小豆豆的心理感受。

引导幼儿讨论:小豆豆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后来呢?

第四个环节,幼儿想象、创编句子,利用游戏,增加情趣,突破难点。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编。

设计提问:小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它和谁在干什么?引导幼儿根据诗歌句式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在幼儿创编结束后,教师和幼儿可以进行互动式游戏,让幼儿根据自己想象的作品去扮演各种形象。

如:教师扮演小雨点,当雨点落在谁身上时, “小雨点”就说:“哗哗哗,雨点落在小河里,它和河水拥抱呢!”……同时做出生动形象的造型。在游戏中,我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

活动延伸:播放《下雨》音乐,在音乐声中幼儿随意起舞,进一步体验对雨的喜爱之情。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7篇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巧。

2、乐意尝试操作,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探索。

3、体验摄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幼儿园、家乡、大自然的美。

依据:一是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5-6岁幼儿能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多种形态的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质。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掌握了观察、记忆等方法,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幼儿在解决问题或行动之前,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具有计划的萌芽,能事先思考活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并能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好学、好问、喜欢操作、乐于探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对学习成功感到满足。二是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能参与团体合作活动,互相分工、互相学习、互递信息,在遇到困难与冲突时,也能协商解决,接纳别人的想法与观点。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订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本活动着重点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在操作照相机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幼儿乐意尝试操作,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培养幼儿合作、探索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在活动中的如何作好指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作为指导者:不直接干预幼儿的探索活动,教师的指导变成一种隐性指导;
作为观察者: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发现和需要,去帮助幼儿寻到正确的操作照相机的能力;
作为合作者:教师是幼儿活动的伙伴,尊重幼儿对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儿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作为评价者:在活动中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对整个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三)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

2、心理准备:幼儿对摄影文化节有初步的体验、感知

3、前期准备:课前教师拍摄幼儿在游戏中的照片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活动本身借助于丰富的教育媒体技术,如:投影型视觉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当场通过电脑连接使学习资料等视觉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实物演示法、讨论法。

1、直观实物演示法:运用直观的实物(照相机)进行示范,引导幼儿理解操作相机的基本步骤、要领。并将活动素材投影到银幕上,扩大可见度,便于教师演示讲解、幼儿观察、分析。

2、讨论法:指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对操作照相机进行讨论:如"你们觉得刚才小朋友拍摄的照片,美不美?为什么?"幼儿会对问题进行"美"与"不美"的探讨。其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拍摄技巧的评价。

三、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采用体验发现法、操作尝试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1、体验发现法:我们提供给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照相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如何拍摄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导幼儿寻到正确地操作方法。

2、操作尝试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一小组。在解决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问题之前,通过互相的讨论、交流,先思考行动方法,再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步骤为:提供环境条件--提出尝试问题--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小组讨论--幼儿第二次探索--教师归纳,活动延伸

(一)序:教师带领幼儿安静地进入活动室,欣赏课件。(课件内容为丽水摄影节的历届获奖作品,包括: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教师提问:刚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讨论。(教师及时表扬、肯定幼儿)

说明:教师以提供材料、经验、环境为前提,借助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条件,为幼儿探索基本的摄影技巧做准备。

(二)幼儿观看并讨论电视视频上关于自己的游戏照片,激发拍照的兴趣。

教师提问:

1、你们在照片里看到了谁?

2、想不想自己动手为好朋友拍张照片?

说明: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摄影的基本要领

1、幼儿初步了解照相机。

教师提问:

⑴谁会使用照相机?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吗?(镜头、取景框、快门)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儿共同交流照相机的功能)

2、教师示范讲解。

说明:通过个别幼儿对照相机已有经验的交流,教师通过实物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捕捉镜头的基本常识。

(四)幼儿自由探索

1、自由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利用电视视频连接刚才幼儿操作拍摄的照片,共同欣赏。

3、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提问:

⑴刚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够美?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
取景是否正确)

(4)你们认为如何拍摄出美妙的照片?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拍摄的要领。

说明:幼儿开始探索,关键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师及时掌握幼儿探索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摄的基本要领。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结果。

(五)个别幼儿示范练习,然后分组探索

1、个别幼儿再次利用教师的主相机尝试,其余幼儿当小模特。同步显示照片的效果,师幼共同评价。

说明:幼儿第一次讨论,是信息的集合与反馈。是为了试探一下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关键要抓住"评"字。把幼儿探索中出现的不同答案、产生的疑问,放到讨论中。让幼儿尝试充分讲道理、例证,知道自己探索的结果是否正确。

2、幼儿再次分组探索。

说明:这一环节是给幼儿"补偿"的机会,关键要抓住"实"字。在第一次探索练习中,幼儿可能会做错。有的幼儿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得到了反馈信息,幼儿可做第二次探索练习,一方面自我进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再次作验证。教师尽量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师总结:为了让你们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师编了首儿歌,我们一同来念。

小朋友,来来来;

我们一起来拍照;

调焦距,调光圈儿;

手拿稳了按快门儿;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们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师和幼儿在儿歌中离开活动室,拍摄幼儿园的景色。

说明:这步关键是"引"字,教师要把活动从一节教学活动中拓展开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引导、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动:教师与家长带领幼儿拍摄家乡的自然美景。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8篇

一、说设计思路

秋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那千姿百态的菊花,圆圆的苹果,黄橙橙的柿子,金黄的稻田,雪白的棉花“”这些美丽的景色都可以引发幼儿对秋天的无限兴趣和热爱。《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美丽的秋天》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丰收的、美丽的秋景图。这幅秋景图正好契合了幼儿的心理,不仅能使幼儿结合生活引发无尽的联想,同时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情,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散文诗欣赏活动——《美丽的秋天》。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用优美的语言导入课题,并通过描述秋天、激发兴趣——生成作品、感受语言——朗诵作品、体会语言——创编作品、体验快乐等环节充分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进一步丰富幼儿对秋天的认识。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结合散文诗的内容和幼儿的身心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充分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并学会用文学艺术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2、带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体验秋天的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重、难点

根据活动内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我把“带领孩子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体验散文诗作品的语言美”作为活动重点;
把“充分理解散文诗内容,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作为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家长带领幼儿了解秋天的“花园”“果园”“田园”。

2、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秋天美景图片),菊花、苹果、柿子等实物若干。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吸引幼儿,展现出秋天的生动图景,唤起幼儿对秋天的兴趣。

2、谈话法:设置问题,引导幼儿通过思考、答问等方法来充分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说学法:

欣赏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朗诵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六、说活动过程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环节一:用优美如诗的语言导入

“秋天到了,菊花开了,酸酸甜甜的果实挂满枝头,金黄的稻田里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这一切告诉我们——秋天来了。今天,老师就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美丽的秋天》。”这样优美的语言可以给幼儿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从而引出本次活动内容。

环节二:尝试描述秋天,激发对语言运用的兴趣。

导入课题后,为了激发孩子们对语言运用的兴趣,也为了考察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语言积累,我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孩子们,老师前几天让大家仔细观察秋天的景色,大家都观察了吗?谁来给老师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都有什么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这一环节,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描述逐步向本次活动的中心内容——散文诗《美丽秋天》靠近。

环节三:生成散文诗,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

通过上一个环节,孩子们对秋天的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孩子们也愿意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秋天,但让孩子们分门别类地观察秋天,用文学的眼光看待秋天的景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结合秋天的花园、果园、田园的图片,我分层次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们分别观察秋天的花园、果园、田园,并引导他们用散文诗中的词句描绘秋天。我说:“刚才小朋友们都讲了自己看到的秋天,讲得非常好,接下来老师让大家看几张美丽的图片。”教师逐一播放花园、果园、田园的图片,提出启发性问题:“这些都是秋天的景物,他们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它们美吗?我们能用优美的词句描绘它们吗?”等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时候,我再次播放花园的图片,让孩子们作进一步的思考:“花园里的菊花是怎样开放的?都有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菊花?”这样,在老师的提示和帮助下引出“菊花向着太阳开放。金灿灿、红彤彤、千姿百态,放出阵阵清香”这样的语句,引导孩子们体会这样描写菊花的好处。播放果园的图片时,我结合散文诗内容问孩子们:“果园里的苹果、柿子是什么颜色?像什么?我们怎样形容它们?”依次引导孩子们学习散文诗的语言:“圆圆的苹果笑红了脸,黄澄澄的柿子就像灯笼挂满枝头。”播放田园图片时,也用类似的方法引出散文诗的第三段内容:“秋天的田园更加好看,稻田一片金黄,棉田一片雪白,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色。”这样,在老师设计的问题中,孩子们已经初步感受了散文诗内容和语言,自然生成了散文诗全文。

环节四:朗诵散文诗,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带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是我的活动目标之一,也是我设计的活动重点,为了突出活动重点,我将采用教师范读、孩子们跟读、听磁带读等方式加深孩子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我首先示范朗诵作品:秋天的花园特别好看,菊花向着太阳开放。金灿灿、红彤彤、千姿百态,发出阵阵清香。“”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然后播放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带领幼儿一起朗诵散文诗。朗诵时提醒孩子们注意体会作品中的优美词句,引导幼儿慢慢地加入感情,逐渐进入散文诗营造的优美意境。

环节五:把创编融进歌曲,体验创编的快乐

为了使创编更有吸引力和艺术性,我手拿两束菊花扮演菊花仙子说:“孩子们,我是菊花仙子。今天是我们的秋天大联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看看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吧。”接着,我播放多媒体课件《秋天的天空》,在让孩子们尝试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美丽的天空后,我带领孩子们唱着我创编的歌曲:“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蓝蓝的天空里,阵阵风儿吹呀,朵朵白云飘,秋天的天空多美丽。呖呖呖呖”“秋天在蓝蓝的天空里,秋天的天空多美丽。”与孩子们载歌载舞,把活动引入高潮。

七、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了,但孩子的学习不能就此结束。我会鼓励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把秋天的天空编成了一首美丽的歌。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想一想,秋天还有什么地方很美,把它写成优美的诗或编成美丽的歌唱给大家听,好吗?”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19篇

一、说教材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溶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糖融化了、雪融化了……在成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我们应抓住教育的契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选择了《什么东西不见了》这一科学活动,作为科学探索的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知。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们从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为此,我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二、说活动目标

重难点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多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能力、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了以下目标。

1、知道有些物体能溶于水。

2、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发展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让幼儿初步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说活动准备

1、玻璃杯多个、碟子

2、食盐、面糖、冰糖、糖块、木块、玻璃珠等

3、记录表、热水、凉水、笔若干

四、说教学法教法:

在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正如新纲要中所说的:“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活动,用激情感染幼儿,对幼儿起示范带动作用,引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2、启发提问法: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起幼儿的思考。

3、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学法:

1、操作比较法:操作法是幼儿运用最多也是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让幼儿实际操作,帮助幼儿比较,自己找出答案。

2、尝试实验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物品做实验,从实际实验中得出形象准确的答案。

3、谈论交流法:通过师幼、同伴互相交流,更好的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水温、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

五、说活动流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进行第一次探究活动。

投放的材料有食盐、面糖、玻璃珠、木块)我会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实验,你们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老师指导)让幼儿轻轻回到座位,问幼儿谁愿意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材料?教师小结:食盐、面糖能溶于水,玻璃珠、木块不能。

(二)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操作,什么样的物体溶化的快,什么物体溶化的慢,进行第二次探究。投放的材料有食盐、面糖、冰糖、糖块、搅拌棒。我会现引导幼儿观察出示的材料,说出他们的不同,引导幼儿猜测:如果把这四种物体放入水中,那种化的最快,为什么?(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再请小朋友轻轻回到座位上,大胆说出自己操作的结果。

教师小结:物体溶化的快慢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

(三)进行第三次探究活动,引导幼儿体验物体溶化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搅拌有关教师准备同样大小的冰糖,凉水、热水、搅拌棒,让幼儿大胆进行操做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溶化的速度与水的温度、搅拌有关,并进行交流记录(记录时画的快的用笑脸,慢的用哭脸)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并实验。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20篇

一、说教材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碘伏" 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动手尝试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目标定位

活动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它的教育性、价值型和实际性,活动目标既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对活动也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从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淀粉遇碘会变成蓝。

2.技能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难点: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因此,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慢羊羊村长头饰、馒头、土豆、白菜、胡萝卜、香蕉、梨、标有字母A与B的奶粉,棉签、图卡、笔。

四、教法与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外,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我使用的教法有观察法、示范操作法、练习法、经验迁移法。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愉悦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碘伏

1.出示慢羊羊村长头饰,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都知道村长会做发明好多东西,通过头饰更能调动幼儿的兴趣。

2.认识碘伏。打针的时候都会用到碘伏,幼儿并不陌生,可能真正难的动手来试一试对于幼儿来说是有好奇又兴奋的。

(二)幼儿动手操作并记录结果。

(三)问题的解决---运用

1让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帮警长辨别A与B瓶中谁是假奶粉。

2.让幼儿自由选择A与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试一试,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结束游戏让幼儿回去做一份食物淀粉大抽查。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第21篇

一、说设计背景:

中国·国际丽水摄影文化节在美丽的殴江之畔——浙江丽水召开。1999年,丽水被授予中国第一个“摄影文化之乡”,并连续承办六届国际摄影文化节。人们都在体验着摄影带来的美的文化冲击。为了让幼儿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摄影文化。我们开展了一次摄影作品展,我们的孩子在欣赏美妙作品的时候,一个幼儿用象声词“喀嚓、喀嚓”表现拍照的模样,其余的孩子马上跟着“喀嚓、喀嚓”。我想他们在感受、欣赏美的同时,产生了强烈地操作照相机的"欲望。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镜头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能正确地操作照相机,何不让他们真实地体验?于是《镜头里的我们》这堂课孕育而生。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巧。

2、乐意尝试操作,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探索。

3、体验摄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幼儿园、家乡、大自然的美。

依据:一是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5-6岁幼儿能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多种形态的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质。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掌握了观察、记忆等方法,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幼儿在解决问题或行动之前,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具有计划的萌芽,能事先思考

活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并能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好学、好问、喜欢操作、乐于探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对学习成功感到满足。二是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能参与团体合作活动,互相分工、互相学习、互递信息,在遇到困难与冲突时,也能协商解决,接纳别人的想法与观点。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订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本活动着重点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在操作照相机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幼儿乐意尝试操作,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培养幼儿合作、探索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在活动中的如何作好指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作为指导者:不直接干预幼儿的探索活动,教师的指导变成一种隐性指导;
作为观察者: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发现和需要,去帮助幼儿寻到正确的操作照相机的能力;
作为合作者:教师是幼儿活动的伙伴,尊重幼儿对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儿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作为评价者:在活动中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对整个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三)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2、心理准备:幼儿对摄影文化节有初步的体验、感知

3、前期准备:课前教师拍摄幼儿在游戏中的照片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活动本身借助于丰富的教育媒体技术,如:投影型视觉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当场通过电脑连接使学习资料等视觉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实物演示法、讨论法。

1、直观实物演示法:运用直观的实物(照相机)进行示范,引导幼儿理解操作相机的基本步骤、要领。并将活动素材投影到银幕上,扩大可见度,便于教师演示讲解、幼儿观察、分析。

2、讨论法:指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对操作照相机进行讨论:如“你们觉得刚才小朋友拍摄的照片,美不美?为什么?”幼儿会对问题进行“美”与“不美”的探讨。其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拍摄技巧的评价。

三、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采用体验发现法、操作尝试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1、体验发现法:我们提供给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照相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如何拍摄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导幼儿寻到正确地操作方法。

2、操作尝试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一小组。在解决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问题之前,通过互相的讨论、交流,先思考行动方法,再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步骤为:提供环境条件——提出尝试问题——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小组讨论——幼儿第二次探索——教师归纳,活动延伸

(一)序教师带领幼儿安静地进入活动室,欣赏课件。(课件内容为丽水摄影节的历届获奖作品,包括: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教师提问:刚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讨论。(教师及时表扬、肯定幼儿)

说明:教师以提供材料、经验、环境为前提,借助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条件,为幼儿探索基本的摄影技巧做准备。

(二)幼儿观看并讨论电视视频上关于自己的游戏照片,激发拍照的兴趣。 教师提问:

1、你们在照片里看到了谁?

2、想不想自己动手为好朋友拍张照片?

说明: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摄影的基本要领 1、幼儿初步了解照相机。

教师提问:⑴谁会使用照相机?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吗?(镜头、取景框、快门)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儿共同交流照相机的功能)

2、教师示范讲解。

说明:通过个别幼儿对照相机已有经验的交流,教师通过实物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捕捉镜头的基本常识。

(四)幼儿自由探索 1、自由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利用电视视频连接刚才幼儿操作拍摄的照片,共同欣赏。

3、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提问:⑴刚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够美?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
取景是否正确)

(4)你们认为如何拍摄出美妙的照片?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拍摄的要领。 说明:幼儿开始探索,关键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师及时掌握幼儿探索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摄的基本要领。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结果。

(五)个别幼儿示范练习,然后分组探索 1、个别幼儿再次利用教师的主相机尝试,其余幼儿当小模特。同步显示照片的效果,师幼共同评价。

说明:幼儿第一次讨论,是信息的**与反馈。是为了试探一下幼儿掌握知识情况。关键要抓住“评”字。把幼儿探索中出现的不同答案、产生的疑问,放到讨论中。让幼儿尝试充分讲道理、例证,知道自己探索的结果是否正确。

2、幼儿再次分组探索。

说明:这一环节是给幼儿“补偿”的机会,关键要抓住“实”字。在第一次探索练习中,幼儿可能会做错。有的幼儿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得到了反馈信息,幼儿可做第二次探索练习,一方面自我进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再次作验证。教师尽量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师总结:为了让你们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师编了首儿歌,我们一同来念。

小朋友,来来来;

我们一起来拍照;

调焦距,调光圈儿;

手拿稳了按快门儿;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们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师和幼儿在儿歌中离开活动室,拍摄幼儿园的景色。

说明:这步关键是“引”字,教师要把活动从一节教学活动中拓展开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引导、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动:教师与家长带领幼儿拍摄家乡的自然美景。

推荐访问:大班 幼儿园 说课稿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21篇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合集21篇) 幼儿园说课稿范文大班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