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文档网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 正文

2023年“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9篇)

2023-06-24 15:55: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阳江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2.03.07?

  【字

  号】阳府函〔2022〕74号

  【施行日期】2022.03.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正文

  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阳江市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

  阳江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7日

  阳江市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工作部署,做好我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促进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推动我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20”政策体系要求,落实“两个定位”战略目标,围绕市委“123+N”工作安排,坚持向海发展、工业立市,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主线,大力实施“3+6”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

  推动我市工业产业加速壮大、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显著提升,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为我市全力对接融入“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确保省“1+20”战略性产业集群系列政策文件在我市落地实施。坚持现有产业提质增效和新产业引进培育并举,持续优化制造业结构和完善产业载体布局,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水平、发展水平和竞争水平。到2026年,形成一批“链主型”“生态主导型”企业和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

  三、发展重点

  对标省培育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结合市第八次党代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打造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大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型建材、五金刀剪、生物医药、智能家电、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六大百亿优势产业,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激光增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有产业提质增效,拓展培育发展新产业,推动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三大千亿支柱产业集群。

  1.合金材料。在巩固合金材料产业链优势基础上,加快推动产业往高端装备、新能源、医疗器械用特种钢方向发展,积极降低行业能耗排放水平,拓展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镁合金等高端合金产业,培育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力争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1800亿元。

  2.装备制造。对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国际风电城建设,打造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同时,加速集聚壮大高端数控、机械制造、紧固件等相关产业,积极拓展经济型、紧凑型海工装备等新兴领域,形成以海上风电

  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2026年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3.绿色能源。对接国家和省能源发展战略,优化能源产业规划布局,推动能源产业集群式发展。重点推进风电、核电、抽水蓄能、太阳能、氢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建设,谋划推动阳江核电7-8号机组前期工作,推动核电产业链延伸拓展。积极推动抽水蓄能、陆上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LNG调峰储气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到2026年,力争全市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600万千瓦,产业规模达到530亿元。2030年,力争全市能源装机容量突破3600万千瓦,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二)六大百亿优势产业集群。

  1.新型建材。加快推动水泥、建筑用钢、节能玻璃、新型陶瓷等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拓展光伏玻璃、多元化特种陶瓷、装配式建材和机制砂等领域,打造现代家居装修“一站式”特色产业链。力争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2.五金刀剪。巩固五金刀剪产业行业领军地位,加快应用新型装备和技术,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提升五金刀剪、不锈钢深加工产品品质及附加值,拓展耐菌、耐腐蚀等新型功能及特色工艺制品领域。力争2026年产业规模超500亿元。

  3.生物医药。做大做强南药全产业链,打造化学原材料药、道地药材和岭南特色中药材原材料生产基地。培育壮大海洋医药。积极拓展口腔器材、医用导管等医疗器械产业。力争2026年产业规模达百亿元。

  4.智能家电。重点发展高端化、成套化、嵌入式、智能化灶具—烟机—烤箱—微波—洗碗机等厨房电器。推动小家电、空调、冰箱等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推动新型涂料、核心零部件、五金模具等配套产业集聚。巩固壮大照明灯饰等产业。谋划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力争2026年产业规模达百亿。

  5.食品加工。不断壮大现有食品调味品、农副食品、水产品深加工、饲料加

  工、粮食深加工等产业规模,聚力发展凉果、糖果、腊味、特殊膳食用等特色食品,加快向高端调味品、特色及功能性食品领域延伸,加快发展中央厨房、即食食品、速冻快消食品等潜力新兴食品。力争产业规模2026年达到500亿元。

  6.轻工纺织。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大纺织服装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推动阳江服装品牌“走出去”。大力发展高端造纸、塑料、皮革、家具等日用消费品行业,加快与新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时尚等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绿色、个性化等中高端产品,探索C2M(用户直连制造)、协同生产等个性定制和柔性制造模式,提升现代轻工纺织产业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力争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三)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对标全省新兴产业培育方向,立足我市资源禀赋、产业配套等因素,未来五年积极谋划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激光增材等一批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绿色低碳新兴产业,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我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力争2026年新培育产业规模超100亿元。

  四、重点任务

  (一)建立产业集群协调服务机制。建立实施战略性产业集群协调服务机制,各产业集群由一名市领导担任负责人、并明确部门、负责县(市、区)。根据省市对建设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部署和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牵头部门制定各产业集群的行动方案,组建工作专班,明确发展目标、时间节点,细化任务措施,确保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各项任务落实。2022年3月31日前,各产业集群建立本产业集群协调服务机制,并制定本集群行动方案,抄送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实施产业集群“五个一”工作体系。各产业集群根据本集群发展现状,制订实施产业集群“五个一”工作体系(一张产业集群重点企业表、一份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清单、一套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一个产业集群政策工具包、一家产业集群战略咨询支撑机构)。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各产业集群建立“五个一”工作体系指导。2022年4月29日前,各产业集群将构建本集群“五个一”工作体系情况,报送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加强政策配套。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聚焦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稳链工作,制定落实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金融局、市财政局等部门牵头出台支持战略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提质升级、人才引育、科研投入、融资贷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全面支持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2022年5月31日前,上述部门完成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抄送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备案。

  (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高标准规划建设阳江科学城。围绕产业链提升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通研发、工业设计、销售等环节。依托两大省实验室在全省重大科技专项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重大科技专项开展技术攻关,力争每年研究重大专项课题项目超6个以上。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以及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建设一批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突出链主、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产业链中的创新主体作用,推动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引导其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全面提升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发展能力。

  (五)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阳江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科技和绿色方向转型,至2026年力争推动900家以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

  深度融合,积极承接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溢出,引进一批制造效能高、服务能力强的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力促企业将工业设计、科技发明等与阳江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我市品牌效益。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挥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双区”产业链,聚焦各大产业链关键节点,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各产业集群结合实际加快招引一批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招商人员力量配备和组织保障,成立若干支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招商队伍,产业集群负责人要亲抓实管,做好目标企业的盯引工作。每个产业集群每年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个以上。

  (七)强化项目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按照“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要求,建立完善我市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库,对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完善制造业项目定期报告机制、项目会商协调机制、项目定期走访机制。加大对重点项目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上马。各产业集群负责人亲自挂帅,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用林、用能、资金等要素需求,一对一为投资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重大项目个性化解决土地、融资、用工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和工业项目加快落地,力争形成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的良性循环,形成滚动发展格局。

  (八)培育壮大企业。培育和壮大行业领军企业、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链主龙头企业,对企业给予认定、项目引荐等方面的奖励,充分发挥链主龙头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坚持抓大扶小并重,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引导中小企业大力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引导链主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协会),带动中小微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向链主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落实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对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建立常态化“暖企”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对重点企业的服

  务。

  (九)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按照省实施园区产值倍增计划要求,争取将我市5大省级工业园区纳入省“倍增培育库”,力争5年内实现产值翻番。持续推动园区提标提档,提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实现项目“零等待”、企业“拎包入驻”。完善园区到高速公路、港口、铁路的快速通道。培育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中度较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园”,力争1—2个特色园区纳入省重点培育园区。规范工业用地管理,推动产业园区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和产业保护区块,加快开展工业园区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着力解决园区土地碎片化问题,确保我市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加速重点产业集聚。

  五、有关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实施战略性产业集群协调服务机制,各产业集群在市领导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各产业集群牵头部门、负责县(市、区)和参与部门做好集群培育发展工作,形成上下一盘棋,合力推进产业集群各项工作。

  (二)强化联动推进。落实贯彻省、市、县三级共同协调推进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服务工作要求,定期开展上级和本级、本级和本级产业集群之间的定期沟通协调,统筹各方资源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切实落实政策、优化服务配置,高效解决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快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三)强化要素保障。各产业集群牵头部门加强与对应的省产业集群的工作沟通,积极争取资金、土地、环评、能耗等资源要素支持。积极落实省“重大制造业项目政策”和“制造业投资十条”等政策,推动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落地。

  (四)落实信息报送机制。各参与部门、责任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每月25日前向产业集群牵头部门报送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工作经验。各牵头部门建立本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在建拟建项目、重大平台建设的工作台账,每月

  28日前汇总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和各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报送至本产业集群负责人,抄送至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强化工作督查考核。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强化日常督导,每月底调度各产业集群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最后一个星期将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落实情况报送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并进行工作通报,推动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附件:1.产业集群工作任务表

  2.阳江市战略性产业集群“五个一”工作体系

篇二:“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篇三:“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实施工业立市和借力发展战略促进衢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访衢州市市长厉志海

  钟德智

  【期刊名称】《中国产业》

  【年(卷),期】2003(000)001【摘

  要】厉市长工作日程满负荷,采访他颇费工夫。四月中旬,采访组一行抵达衢州,厉市长刚从国外考察返衢,随即又马不停蹄赶赴上海,主持在那里举办的"衢州旅游、绿色农产品展销会"、"衢州接轨上海新闻发布会"、"上海——衢州农业企业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接着,又迎来衢州市人大、政协"两会"召开。采访组有幸列席采访"两会",了解了衢州。衢州地处浙西金衢盆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钱塘江源头汇聚成衢江绕城而过,防洪大堤规模宏伟。位于江边的旅游奇观——龙游石窟,被专家们称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每年迎来众多中外游客。衢州自古为闽、浙、赣、皖四省通衢,交通发达,现今更是陆海空并举,浙赣铁路横贯东西,机场近在咫尺,杭衢高速公路距上海、杭州仅数小时车程。故人称衢州为沪、杭的后花园。

  【总页数】1页(P44-44)

  【作

  者】钟德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相关文献】

  1.实施强镇战略加快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以衢州市为例[J],金浩

  2.生态就是竟争力——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J],3.构建职业教育的行为美学——访衢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校长翁孝川[J],舒玲玲

  4.善用国债资金

  促进经济发展

  访衢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孔海龙[J],钟德智;王金城;万华;5.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衢州——访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市长孙建国[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9.07.29?

  【字

  号】合政[2009]67号

  【施行日期】2009.07.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合政〔2009〕6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和《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合政〔2008〕142号)文件精神,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工作安排》(厅〔2009〕9号)要求,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代表。2009-2012年是合肥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加速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

  业,尽快确立电子信息产业在合肥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先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对其它支柱产业发展的加速与倍增作用,是实现“工业立市、创新推动”战略目标的重点任务和重要突破口。为进一步推动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合肥实际,制定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

  2008年,合肥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不含电冰箱、洗衣机、小家电及电信服务企业)完成产值2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工业增加值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1.2%。目前全市纳入电子信息产业统计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有238家,企业从业人员数约3.6万人。

  (二)产业优势。

  1.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显现。合肥高新区初步形成了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经开区形成了以捷敏电子、国晶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新站区即将形成以合肥京东方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件和电子原器件产业基地,老城区形成了以中国科大、合肥工大、安徽大学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此外,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的汽车、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优势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合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近年来,企业承担国家863等科技攻关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千余项。由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交通系统驾驶员个性化培训技术开发及标准化”项目、科大讯飞开发的“KD系列汉语文语转换系统”项目、合肥美亚

  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SS--型数字化色选机”项目、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CR12002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3.软件产业及外包发展迅速。2007年,合肥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出口及外包收入40亿元,2008年达到约52亿元,同比增长32%。至2008年底,全市软件产业已认定并通过年审的软件企业共250余家,已登记软件产品1100余件。软件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的企业有10家,超千万元的有35家。软件产品应用范围涉及语音合成、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安全生产、交通监控、企业ERP、网络通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软件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相互拉动,逐步形成稳步、快速发展的趋势。

  4.基础条件与产业发展环境日趋改善。合肥市是国家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龙头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技术研发、政策环境、人力资源、商务成本和区位优势。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环境和发展所需的保障条件已得到了极大改善,初步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源共享体系,为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导产品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行业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产业集聚效应难以显现;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市场网络和物流建设滞后;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

  二、面临的发展形势

  近年来,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一系列重大突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采用新技术向高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速度高出国家GDP增长速度2-3倍,已

  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不少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仍将延续快速发展态势。

  (一)发展趋势。

  1.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产业链成为新的竞争点。产业发展主体由以外资为主向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转变;产业区域格局由以沿海地区为主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集群转变;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变;技术发展战略由以引进为主向引进、创新、强化标准转变。

  2.电子信息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关键技术领域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无线互联技术实用化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整机设计向小型化、轻量化、便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元器件研制向微型、片式、集成、低功耗、高性能方向发展;电子材料开发向优质、低成本、无铅无毒、循环利用方向发展。

  3.电子信息产品向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方向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为贴近市场需求,电子信息产品在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同时,逐步适应市场变化、推行柔性生产技术,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

  4.产业竞争核心向关键技术的创新上集中。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尤其是关键技术或关键产品的技术创新更能为企业树立行业领袖地位。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目前美国、日本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强国掌握并控制着这些领域的产品开发与生产技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才能获得产业发展更大的空间。

  5.创新与融合仍将是信息技术产品发展的主旋律。未来几年,3G带动新一轮

  电信投资热潮,推动IT与电信融合,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效应显现,无线网站、手机邮箱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视频互联网产业发展成为热点。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将继续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明显。Vista和多核的联手引领PC产业升级。电子信息产品越来越向集成化、多样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高端消费电子产品需求高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电子信息产品门类以及新的应用市场将不断涌现。融合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与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绿色IT理念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软件运营服务(Saas)应用推动软件产业升级,企业级数据中心市场发展迅速。

  (二)发展机遇。

  未来几年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制定了振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宏观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结构调整日益明显,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已经显现;区域交流协作密切,将为我市产业发展的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搭建良好平台。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的中心,位于华东腹地,近邻长三角经济圈,是国家规划确定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59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27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博士授权点171个,2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在校大学生25万人,全省有90%的博士在合肥。合肥还聚集着以电子科技集团第38、43、16研究所、合肥京东方、四创电子、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实力强劲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产品生产型企业。通过多年发展积累,已具有较强的工业和综合经济基础优势,形成了汽车、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一大批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的优势行业,软件行业初具规模,为合肥电子信息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省调整和振兴电子信息产业规划为指导,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立足比较优势,完善发展环境,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和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基地(园)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先导与支柱产业,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

  到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4.5%以上,实现增加值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2.技术进步目标。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软件、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优势产业领域和重点主导产品技术水平保持国内先进,部分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5%以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同期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平均水平以上。

  3.产业结构目标。

  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领域实现结构调整升级,汽车电子、软件、微电子发展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一批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实现信息家电、微电子等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

  环节突破;优化区域布局,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构筑分布合理、区域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4.空间布局目标。

  进一步推进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的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以捷敏电子、芯硕半导体、泰瑞达、国晶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重点发展以合肥京东方为代表的电子显示器件和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城市中心区域重点发展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软件、集成电路、通信产品及信息服务业获得较大发展,形成1-2个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支柱。

  5.创新能力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建立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语音、数字视听、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产品等关键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居国内前列。知识产权授权数突破1000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或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

  6.骨干企业培育目标。

  工业产值超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30-35家,其中,工业产值超50亿元企业1-2家,扶植培育5-6家电子信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中的电子信息跨国企业5-8家落户合肥。全行业形成8-10个中国名牌产品、3-5个驰名商标。

  7.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结构进一步完善,素质进一步提高。新增产业人员1万人以上。

  四、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扩大规模与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引进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使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若干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独特优势,促使整个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加快结构调整。重点引导和推进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及元器件、软件、汽车电子、微电子等重点领域发展,提升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转移,改善我市在整个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3.增强创新能力。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坚持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知名品牌。

  (二)发展重点。

  未来4年,合肥将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提升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水平为主线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产品,瞄准国际一流的企业和技术,通过技术引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合肥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水平,形成“发展六大领域,建设七大基地”的产业格局。

  1.重点发展领域。

  (1)数字家电领域

  抓住影像产品全面数字化转换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清晰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音响、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数字电视多媒体一体机等家庭视听产品;促进传统家电产品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具有网络化功能、节能环保、开放性、易用性的智能化信息家电产品,推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2)软件领域

  把软件产业作为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逐步形成规模经济,通过培育品牌,增强合肥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软件产品,推进以中文为主多语种语音关键技术、语音搜索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智能交通、信息采集与传送、节能减排、新型网络、数字视频播控、汽车电子、电力监控、信息系统安全等领域软件技术与产品产业化。

  (3)微电子领域

  重点发展IC封装、设计、制造及相关产业,高端手机、安全芯片设计、制造等。主要产品包括:信息家电芯片、变频控制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射频收发电路、液晶显示驱动电路、厚膜和薄膜混合集成电路等。

  (4)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领域

  通过技术引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我市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重点发展薄膜液晶显示器(TFT-LCD)、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特种数据电缆(军用、铁路、通信等)、电子陶瓷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以及印刷电路板、电子封装材料等产品与技术。优化产业链,提升元器件和板卡的配套能力。

  (5)网络及通信领域

  抓住3G(第三代移动通信)和NGN(下一代网络)、NGI(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3G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以及通信射频产品及组件,构建网络及通信产品产业链。重点产品包括光电器件、光传输及网络交换设备、接入网设备、终端、民用雷达、雷达配套设备、通讯组件、卫星通讯组件等。

  (6)信息技术服务领域

  力争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咨询、娱乐、培训、家政等服务领域有所突破,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信息服务商,建立健全开放、竞争、有序的信息技

  术服务市场。重点推进企业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数据业务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包括:集成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周期生命周期管理

  (PLM)等技术;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

  II)等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实施物资管理、储运、设备管控、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办公一体化等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密电视、远程图文信息、实时点播、多媒体数据广播以及相关的数据服务;开展居民生活日常费用联网支付、企业税收联网支付、个人信用联合资信、企业信用联合资信、网上购物以及公共信息查询等业务。

  2.重大建设工程。

  (1)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基地

  以合肥京东方为主体,主要建设内容为第六代薄膜液晶新型显示器件(TFT-LCD)全工序生产线,包括阵列、彩膜、成盒和模块,玻璃基板尺寸为1500mm*1850mm,形成玻璃基板投片量90K/月的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和服务日立等离子公司、DAPTECH公司与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的合作,推进等离子面板生产线项目建设,使其尽快形成年产150万片的生成能力。继续引进和培育PDP、LED等新型显示器件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涵盖IC、面板、模组和消费电子的大规模产业链集群。

  (2)语音产业基地

  以科大讯飞生产基地和国家语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基础,建成语音软件开发中心、语音硬件产品开发中心、语音软件测试中心、语音硬件测试中心、语音数据制作中心、语音硬件产品生产中心、开放式语音应用演示及展示中心和语音咨询培训中心等八部分,形成语音平台、智能语音芯片、车载语音产品等产品的产业

  化,初步将合肥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语音技术产业高地。

  (3)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以国家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启动为契机,以3G系统设备为突破口,把握宽带通信的发展趋势,以长三角地区为立足点,内源项目和外源项目有效结合为切入点,优先发展可能出现较大市场的通信技术设备,重点扶持中电集团第38所、海特微波、四创电子等企业快速推进3G设备产品的发展,支持中国科技大学量子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形成对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通信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4)汽车电子产业基地

  依托江汽、安凯、昌河等整车生产企业,发挥数字化汽车仪表、汽车空调等一批现有优势产品,进一步扩大产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发展。重点发展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和安全系统、车身电子、车载电子等汽车电子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面向全国市场,形成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汽车电子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建成核心产品种类齐全、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产业规模居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产品生产、流通中心。

  (5)微电子产业基地

  引进国际先进水平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设备,形成年产10亿块各类IC(SSOP、SOP、QFP、BGA)封装能力。力争建设一条8或12英寸芯片生产线,改变我省没有大规模IC制造业的局面。重点发展IC封装、设计、制造及相关产业,高端手机、安全芯片设计、制造等,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微电子产业,提升合肥消费电子IC产品的本地配套能力,增强合肥主导产业协调效应,加速产业集群规模扩XXX能级提升。

  (6)软件产业基地

  建设合肥软件出口及服务外包园、嵌入式软件园、智能交通产业园和动漫产业园等一批特色软件园区,园区按国家政策可为企业提供多项支持,协助执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和规则,逐步形成软件行业的“出口加工区”;建立完善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支持以交通管理、交通诱导、车载导航、指挥调度、电子车牌、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的智能交通产品研发,建设智能交通产业园;在合肥高新区或科学城建立集创意设计、产品开发、产品销售、网游运营为一体的动漫产业园,逐步形成我省高校培养动漫人才的实习、培训基地。形成集产品开发、条件配套、销售运营、出口外包于一体的新型软件产业基地。

  (7)数字家电生产基地

  以合肥海尔工业园、合肥长虹工业园建设为龙头,加快数字家电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步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合肥数字家电产业的本地配套能力,通过四年努力,逐步把合肥建成国际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国家级数字家电产业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合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各经济实体要调整和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扶持力度,切实履行规划实施责任,因地制宜的细化规划要求,并在编制和实施年度计划时加以落实。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创新办等部门要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及时衔接和协调计划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加强对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考核,督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自主创新。

  (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抓紧出台促进合肥市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加大政府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广泛进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鼓励海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

  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吸引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出资入股、发放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自由资金。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种资金,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合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教资源等优势,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球,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带动性大、支撑力强、具有标志性的大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凡属于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前期费用予以补助。投资总额过亿元或经济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新建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以及跨国、跨省、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将总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入驻我市的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境外投资者投资新建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组建合肥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投入、组合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应用的能动作用,积极探索技术投资、入股、联合协作等。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企业股权多元化,选择部分电子信息企业开展期权激励试点,以期权作为对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激励。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可按规定将期权获取现金或运用期权获取的现金来购买本企业的股权。改进和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考核评价体系,对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在按评审条件进行评审时,重点考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制定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构筑产业发展人才高地。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急需人才。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开放的人才

  流动机制,鼓励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间的互聘互兼,着力培养熟悉市场、具有较强集成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引导企业树立人才全球化观念,吸引国内外专家。积极拓展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选派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考察等有效途径。建立对高端人才的奖励制度,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各种合法形式自由参与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

  (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开展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在软件、元器件、计算机外部设备、光电子及器件和新型电源与电子材料产品等领域开展“互补合作”,建立产业共同体或产业联盟,共同开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显示器件、数字消费产品等领域。开展“增强合作”,融入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链,完善合芜蚌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优势互补、错位合作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优势。

  (七)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社会资金,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加快建设全市性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提高研发水平提供服务。整合全市公共技术平台资源,鼓励建立共享联盟,提高服务水平。对企业使用平台进行开发实施补贴。

  (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技术创新利益,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强化企业的标准与专利意识,引导大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加快培育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强化专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在政府采购中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产品。

篇五:“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3年工会服务工业调查报告

  工业立市,全面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这既给工会工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

  的工作方针,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要努力探索新时期的工会工作。

  一、当前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的转型期,至今年6月,我县有2461户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3户,除供电、供水2家国有企业外,其他全部为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反映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劳动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后的劳动者进入了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大批农民工进企业务工,由于缺少岗前培训,职工的组织纪律性和劳动技能亟待提高。同时在竞相发展的态势中,重资本,轻劳动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对劳动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如何发展工会组织、发挥工会作用,创新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更好地把广大职工组织起来,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有效履行维护职责,工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工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艰巨。

  与此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会工作。10月21日,xx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工会xx大部分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工人阶级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发扬光荣传统,抓住发展机遇,奋勇再立新功。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工会组织的重要地位和取得的成绩,对

  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倍感亲切,信心和勇气倍增。

  二、工会在工业立市战略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

  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动员和组织职工在工业立市战略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一)开展职工建功立业工程,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工会在团结动员职工投身工业立市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围绕xx规划的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按照党政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能,找准工作着力点,大力实施

  当好主力军,建功xx,和谐奔小康

  职工创新工程,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要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和

  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

  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动员组织广大职工坚持自主研发、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积极参与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和小建议,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引导职工以突出的操作技能、高超的技术水平,争当

  创新能手,争创工人先锋号。要建立创新工程

  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在创新工程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职工。

  二要推广运用职工创新成果。充分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和推广一批各行各业一流的职工先进操作方法和技术创新成果,积极开展技术成果展示、交流、推广、评选和表彰活动,促进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形成创造成果和享受成果相统一的贡献价值,不断激发职工的创造潜能和活力。XX年,我们开展了肥东县

  十大首席员工、十大标杆班组、十大创新能手、十大合理化建议

  评比活动,表彰

  标杆班组9个、首席员工10名、创新能手

  11名、合理化建议8个,提高了全县各行业、系统和职工开展创新活动的热情。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包括职工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工会是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要围绕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作为,让

  职工的利益得到实现,职工的权益得到维护,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树立和落实

  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健全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坚持与同级政府(行政)的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等,反映职工的利益诉求,从源头上落实维护职工权益的政策规定。在今年第七次联席会议上,我县政府同意县总工会关于设立困难劳模医疗救助专项经费的建议,每年5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维护了职工的根本利益,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经委、县总工会等单位联手推进,取得了积极效果,至9月份,全县有2293家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39955份,其中新签6144份,集体合同462份,为维护职工权益提供了抓手。要增强责任意识,有超前的预见和积极的作为,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主动了解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反映诉求、化解矛盾。要把握工会维权的特点和规律,用科学的态度来协调,用科学的方法来推进,更好地做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企业发展和实现职工利益的统一,引导职工增强法制观念,通过理性合法的途径和方式表达利益,依法维权。

  二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和企业,深入开展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和

  双爱双评

  活动,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自XX年开始,我们会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工商联、县个私协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

  双爱双评

  活动,于06、XX年召开了2次表彰会议,对19名爱职工的企业好领导和40名爱企业的好职工进行了表彰,促进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创建。要进一步落实职代会、厂务公开等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我们在巩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代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开好职代会,已有丰华集团、真心食品公司等企业实行了职代会制度,分类指导厂务公开工作,要求非公企业主要公开企业发展规划、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分配、社会保险金缴纳、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辞退和处分职工等情况,切实代表和维护职工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使劳动关系矛盾能及时通过民主与法制的渠道协调和处理,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要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落实在工会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要帮扶困难职工。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部分职工遇到的实际困难,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积极配合党政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广大职工群众。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依托,发挥送温暖工程、金秋助学

  等工会维权帮扶

  品牌

  的作用,对困难职工实施就业帮扶、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扶贫帮困。同时把农民工纳入帮扶和送温暖对象,大力为职工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县,工会送温暖、金秋助学活动已经成为

  品牌,XX年以来,每年发放帮扶资金100多万元,其中两节送温暖50多万元,职工医疗救助26万多元,受助困难职工900多人,金秋助学25多万元,帮助120多名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为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深化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工人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实现工业立市,更多的要依托科技和知识的力量来实现。工会团结和动员职工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必须要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

  一要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采取生动有效的形式,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荣辱、树新风

  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广大职工弄清楚应该大力弘扬的真善美,应该坚决摒弃的假恶丑,树立正确荣辱观,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和抵制价值观念混乱,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现象。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更好地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从点滴做起,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企事业发展上来,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提升职工科技文化素质。以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

  为载体,根据不同岗位职工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求,完善激励措施,鼓励职工通过

  读书自学,岗位成才、拜师学艺等多渠道、多途径学文化、学知识、学科技,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围绕提升职工职业技能,组织职工开展多层次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协作等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建立职工技能升级的快车道,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张旗鼓地表彰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激发、调动广大职工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今年,我们和县卫生局、县妇联举行了全县护士技能比赛,隆重表彰了十佳优秀选手,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三要推动建立职工学习培训机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让职工及时接受相应的学习培训,才能使职工知识不断更新。工会组织应依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及《企业工会工作条例(试行)》的有关规定,积极向党政进言献策,推动政府健全社会职业培训体系,完善职工在职培训,注重对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工会协助、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程度。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构建为农民工服务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工会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高开展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工会工作面向广大职工群众,面向弱势群体,工作具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

  一要勤奋学习。工会干部要认真学习有关工会工作理论和法律法规,掌握精神实质,提升理论素养。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做好本职工作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努力提升三个方面能力,一是为职工说话办事、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不仅要敢于说话敢于维护,而且要善于说话善于维护,要熟悉维权的法律政策,有比较高超的协商谈判技巧。二是组织、宣传、教育、引导职工的能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善于用民主的、讨论的方法与群众沟通。三是协调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要把握好立场

  和角度,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工作,善于把维护企业稳定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统一起来。

  二要改进作风。工会干部要把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行为准则,对职工群众讲实话,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的观念,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倾听职工的呼声,关心职工的疾苦,探索新时期基层工会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搞好工作调研,通过摸清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拿出新办法、总结新经验,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当前,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更需要工会干部在思想感情上贴近职工群众,带着深厚感情去处理解决矛盾和问题,与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要提升境界。工会干部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思潮和诱惑,要用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各种考验,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魄,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始终保持三种心态,一是扶弱济困的善良心,二是开拓奋进的进取心,三是严于律己的廉洁心,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到工作中,尽心竭力帮助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通过多方面的修身养性,树立良好形象,提升人格魅力,增强工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

  新起点、新期待、新作为。我们将在市总工会和肥东县委的领导下,围绕党政关注的焦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找准工会服务大局的切入点,不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六:“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七:“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巢湖?重??动计划2022年实施?案发布!巢湖市“?业?市”三年倍增?动计划2022年实施?案为接续推进中共巢湖市委、巢湖市?民政府关于印发《巢湖市“?业?市”三年倍增?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精神落实,加快我市?业经济?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案。?、?作?标——?业投资稳步增长。?业投资同?增长13%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同?增长13%以上。——?业总量继续扩?。新增规上?业企业40家左右,规模以上?业总产值同?增长24%,规模以上?业增加值同?增长17%。——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制造业占?业产值?重达到9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增长100%以上。——创新能?显著增强。实现国家级“专精特新”?巨?企业零突破,新增合肥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5家,新增?新技术企业16家,规模以上?业企业研发投?增长30%以上。——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创建1个合肥市级战新基地,打造2个50亿产业集群。?、重点任务(?)实施项?带动提升?动1.推动产业链项?建设。围绕我市产业链四个重?项?(云海、欧菲光、皖维、宝玛克云海、欧菲光、皖维、宝玛克),成?项?专班,精准服务,破解推进难题,尽快形成产业集聚。围绕云海,推进云海精密?向盘?架项?尽快达产,加快云海三期项?竣?投产,进?步释放产能;促进云海精密镁模板项?实质性开?建设,实现年内竣?试产;加快总投资25亿元的云海汽车轻量化铝挤压型材及配套项?前期?作开展,?争下半年开?建设;推动宜安云海阳极氧化项?落地。围绕欧菲光,推动南昌公司?产线搬迁;加快新思考项??房验收及移交,?争10条?产线全部投产;进?步围绕光学光电产业园谋划引进?批新项?落户。围绕皖维,全程跟踪皖维集团“?四五”规划项?进展情况,解决要素制约,推动皖维6万吨VAE乳液等3个项?建成投产,实现6万吨?烯法特PVA树脂项?开?建设,积极协助皖维PVA光学薄膜等5个储备项?开展前期?作。围绕宝玛克,督促?期汽车零部件和定制型材项?实现满产,推动?期项?开展前期?作,?争年底前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投促中?;配合单位:市?规局、市?态环境分局、市应急管理局、居巢经开区,各镇街)2.加快重点项?建设。将新签约项?及时纳?项?库,紧盯在库项?调度,督促宝玛克定制型材?产线、

篇八:“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凌海整体融入锦州湾的战略选择

  凌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必须要全部融入锦州湾的开发,实现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尽快形成若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凌海特色的民营经济,构筑起县域经济新框架。

  一、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90.8亿元,同比增长28.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4.3亿元、41.5亿元、2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5亿元,增长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亿元,增长26.4%;城镇在岗职工收入稳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4863元,增长12%。

  凌海提前一年实现了“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市新扩改工业项目152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56个,光和密封和金环石化等78个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联创铸造和伟宁金属第一批高科技、高回报型项目填补了凌海行业空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20户,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8户,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2.8亿元。工业园区建设势头强劲,全市工业园区达到14个,完成工业总产值60亿元。凌海全市共引进域外招商引资项目67个,引进域外资金4.74亿元,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721万美元,增长57.3%;出口创汇有望实现3.15亿美元,稳居锦州地区半壁江山。

  凌海在百里海岸线上,以即将开工建设的滨海公路为骨架,完成了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工业带的初步规划,完善和规划了9个工业园区。海洋经济总产值实现62.5亿元。新建了大有海产品批发和交易市场;南凌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开发区和百里工业带建设为锦州湾整体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经济全面发展,使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全市22个乡镇共投入资金2.35亿元,新建“村村通”油路103.7公里,共整修村路1000多公里。

  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问题:(1)从地区生产总值的数量和结构看,2021年凌海人均收入GDP已突破2000美元,绝对数额相对较高,但三次产业结构却为27∶45∶28,结构有待进一步深化;(2)从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匹配情况分析,虽然第二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5%,但城市化率还不到20%。经济增长质量和投资推动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薄弱,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一些乡镇和部门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不清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在工作中尽快解决。

  二、科学统筹县域经济

  目前,凌海面对

  “五点一线”下锦州湾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整合升级;农业产业化方面,扎实推进。实现城乡互动,县域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通过做大、做强有基础的优势产业和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应该是凌海市县域经济新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县(区)域经济既是民营经济,是全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凌海经济发展潜力即是民营经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增加县域经济总量、改变县区经济结构、壮大财力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解决民生难题提供强大财力支撑。

  凌海有特殊的区位和地缘优势,在国内外的结构调整浪潮中,应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凌海的原有支柱产业、金属冶炼、建才石材、农副产品深加工、服装纺织等,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汽车零部件、机电制造、光伏、风电等新型特色产业应大力培育、扎实推进,又好又快地发展。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是人,是管理企业的人。政府应多做服务、保障工作,应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培育大批高素质、职业化、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家。招商引资的同时引进人才,职业经理人和营销人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当前凌海县域经济发展所处的总体阶段来看,应“外部引进人才为主,内部培养为辅”或二者并重。因此,在注重又好又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又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特别是以商招商工作。

  凌海应抢抓机遇,利用目前工业化基础设施成本相对较低的宝贵历史性时期,做好前瞻性规划和合理布局。以政府投入、政策吸引来激活社会投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探索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新途径,并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保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着力推动城乡产业整合、社会保障向农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有效对接、产业融合发展。

  三、縣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在锦州湾整体开发中,凌海地理位置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环抱锦州,海岸线近百公里,经济基础很好、城乡建设超前。

  今后一个时期,辽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将依托“五点”和滨海公路,逐步形成辽宁的临港产业集聚带、资源开发产业带和旅游观光产业带。凌海首先应抓好百里工业带建设,打造好城市的新产业空间和发展平台。面向沿海调整完善全市基础设施布局,实行多元化投资,集中搞好电力、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建设。产业是城市生命力所在。目前,随着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比较优势的确立,我国承接新一轮世界产业调整和梯度转移的能力增强。只有打造好城市的新产业空间,凌海才能有效发挥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凌海百里工业带上的9个现有园区应形成规模,沿“带”(滨海公路)建设,项目向园区集聚,抓好原有支柱产业,不断延伸新兴产业链条并实现规模快速扩张。

  其次,通过完善设施,提升政府办事效率,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凌海城市西扩已成定局,也是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战略需要。目的就是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凌海城市形象和品位,应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定位超前,分步实施,构筑起道路网络相连接、工业仓储业与加工业相配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人居等功能齐备,实力雄厚、生态良好、特色鲜明、吸引

  投资最佳的组团式新城区。发挥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作用,切实为投资者提供快速、高效、便捷的服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深入实施既定的“五大战略”:强力推进工业立市,重点抓好环城工业经济圈;强力推进开放强市,全方位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强力推进海洋兴市,打造二、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强力推进农业稳市,抓好龙头企业,构筑凌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三产活市,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施“五大战略”上要有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要有新局面、在和谐凌海上要有新变化,整体融入锦州湾凌海区域开发,构筑凌海县域经济发展新框架。

篇九:“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合肥“工业立市”科技环保并重

  佚

  名

  【期刊名称】《合肥科技》

  【年(卷),期】2006(000)00【摘

  要】今年初,合肥出台了“一号文件”和“八号文件”,每年拿出5亿元财政资金引导工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节能节地,促进农业产业化;设置规划、环保、土地三道“门槛”。拒绝“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工业项目进入;依据新编制的工业产业布局规划,优先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等八大重点优势产业。8月11日,合肥市市长吴存荣拿给记者一份“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奖励兑付表”。他介绍说:“为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发展,市政府已经拿出1.06亿元财政‘撬动’资金。”

  【总页数】2页(P16-1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4.3【相关文献】

  1.打造中部硅谷助力合肥经济转型——合肥庐阳工业区科技立园侧记2.“工业立市”为合肥经济“强筋牧骨”3.跨越式发展中合肥市"工业立市"战略分析4.发展产业集群强化"工业立市"——合肥市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解读5.工业立市与科技强市的有力举措——石狮市举办首届科技招商暨科技成果推介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倍增 实施方案 行动计划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