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文档网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 正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研究(6篇)

2023-06-25 09:30: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究

  摘要:随着“双减”的推进,希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打造提质增效的育人目的。以现阶段小学数学为出发点,鼓励教师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地论述了“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情况,接着重点从跨学科融合、小组合作、生活实践、网络教学、分层作业和激励评价等方面探讨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不仅是提高学生的个人成绩,还要达到减负的效果。作为数学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当下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教学技巧,让其在学习中更为主动和积极。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联系数学课程特点,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当下的教学流程,实现跨学科融合,动手实践作中达到知识内化目的,通过多种方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

  教育部门要求在义务阶段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教学理念和资源的有效结合,降低小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个人成绩。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教师要认识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快乐。一方面,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不是简单减少作业的数量,而是结合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开展创新性的教学互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关键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优化教学目标,合理布置作业。“双减”政策的推进,以减轻学生负担为重点,教师按照双减要求,做到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此外,创新数学作业,结合现有的课程内容布置合理的作业,避免学生重复新做题,确保小学生能在做题的时候主动吸收和总结知识。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跨学科融合,优化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为达到双减育人效果,要求教师更新育人理念,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发展需求。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工作,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实现数学和艺术的有效融合。例如在《几何与图形》这一版块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认识多种不同的几何图形,认识这些图形的正确名称。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独特的艺术项目,认识几何图形的艺术创作特点。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对收集的图形知识进行简要说明,例如建筑物中的图形、交通标志等,试着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别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轻松记录,对几何图形的知识进行总结,产生强烈的感性认知体验。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提供多种关键素材,让学生课上进行知识总结,轻松掌握知识,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为达到“双减”政策下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应该加强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度,从现有的教学活动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参与兴趣,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为重点,教师创新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其中。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实现数学和体育学科的有效整合,教师为学生测试身高和体重,学生担任记录人员,利用数学中的平均数计算出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对其进行详细比较,发现本班级学生的体重不符合标准值。接着教师和学生一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学生平常缺乏锻炼,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健康运动,这才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课上,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引导,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和思考,积极质疑,确保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减轻学生负担。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认识水平为重点。数学作为一门实践类的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改变以往过于单一且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数学教师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究,开始合作交流。小学生面对复杂的计算题时,教师为其预留自主思考的时间,并选择恰当时机有效指导,懂得在相互中学习和成长,从而完善现有的计算体系。例如教师给出题目217×8≈?学

  生自主探究的时候,将其罗列出不同的算式:200×8、220×7、200×10.每位学生都能想到一种,或者是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但是鲜少能考虑方法的可行概率。此时,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通过相互沟通的形式衍生出更为多元化的估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交流的时候强化和其他学生的相互交流、合作,既能起到开拓思维的效果,还能为后续的计算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自由组合和交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自身的差异新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测量》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布置合适的问题,鼓励学生带着任务开始探究,积极寻找材料,总结关键的解题方法,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总结,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升,认为数学知识不再学习上的负担,逐渐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3.动手实践,知识内化

  小学数学课堂内的实践探究活动,学生在实际参与的时候,认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达到课堂教育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阶段,着重体现实践活动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认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接着以问题情境作为切入点,适当提出合适问题,学生在观察、推理的时候,寻找关键问题,并在自主观察和实践中认识知识的产生原因,及时提出对应的数学问题,完成知识总结。整个阶段,必须实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懂得自主学习的意义,形成健康的数学逻辑思维。

  例如在有关植物的问题中,通过多媒体进行形象、生动的阐述,通过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要求在学校附近组织植树活动,道路长20米,每次间隔5米植一棵树,通过竞赛的形式,学生回答相关的数学问题。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绘画分析,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探究,结合上次经验进行总结,随着道路长度增加,以及间隔数增加的时候,寻找植树问题中的数学规律。最终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验证和总结,归纳出对应的数学公式。由此可见,教师鼓励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寻找多元化的问题解决

  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合理分析,方便学生对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又能结合数量关系给出对应的数据模型,将数学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4.网络媒介,兴趣引导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多元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小节的教学中,作为实践探究类知识,如何计算梯形面积,是教学的重难点。如若是在缺乏合理情境下,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梯形面积的计算过程。首先在白板上画出梯形,接着让学生自行做出辅助线,通过回放功能,达到知识巩固的效果。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方式,打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尽快获取关键知识,分析其中的异同点,清楚认识事物的基本概念,尽快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又如在《认识钟表》这一单元,讲述课堂内容的时候,教师利用网络设备播放视频,开始趣味性讲解,分析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增强低年级小学生对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认识,对学习过程有清楚认知。接着利用网络的形式进行姿势考查,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最短时间内说出答案,对准确率高的小组进行表扬,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总之,网络媒介的有效应用,能优化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让理论知识讲解更为生动、形象,学习过程更加积极,符合当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板块的认知和了解。尤其是在几何知识中,通过信息技术做好数学概念的演示,如三维立体的展示,通过对学生的直观分析,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要求教师将其把控在合理范围内,搭配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5.分层作业,提质增效

  每个人的思维意识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非常多元化,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认知。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提到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的理解不同,看到问题的角度不同,最终给出的答案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采用分层的形式进行优化设计,避免作业“同质化”,不仅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自我,还要

  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按照数量进行合理分层,帮助学生尽快巩固所学知识,例如与在乘法的知识教学中,由于乘法口诀有一定的规律性,要求学生记忆和背诵,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进行数量分层。优等生则是在背诵乘法口诀的时候,精准运算,认识如何将乘法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而差等生则是以背诵为主,要求在家长的辅导下完成作业,家长录制视频发送到微信群,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训练,确保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教师采用作业形式分层。自行设计作业,包含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础题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而拓展题的难度有效提升,学生选择性完成。通过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预留更多选择契机,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再者,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相互抄袭,布置不同形式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完成收集和整理工作,调查本周的空气质量情况,让作业形式更具实践性,体现作业分层的效果。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完成数据整理,以及空气质量分级,而能力更高的学生,对关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他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通过这种分层训练,确保作业形式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6.激励评价,增强自信

  数学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如若学生课上出现错误,一昧批评,学生会害怕犯错,甚至到后期不敢思考,所以教师选择正确的评价语言。尤其是学生课上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肯定暗示,让其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鼓励学生相互模仿、学习,这样回答问题的时候才能完整表达。假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最终的回答错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其中的细节进行合理分析,寻找争取的解决方案。通过鼓励性的语言评价,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就感,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学生的回答更为自信心,提高课堂教育效率。

  结合“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遵循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展开全面且系统的评价工作,试着将学生的认识意识和个人素质进行整合。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师提前准备好档案,对学生课上表现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多个评价准则,衡量和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试着以提示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作业情

  况,写下一段引导性的话语,让学生清楚认识自己错在何处,应该如何纠正。数学课后作业中的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师生有效互动,让孩子产生一种新鲜感,逐渐喜欢做作业,真正达到课堂的高效发展。

  结束语:

  为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教学改革,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应该实现教学深度、力度的有效融合,组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认识数学本质,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结琴.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实践初探[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12):0181-0183.

  [2]朱宇亭.落实"双减",提质增效--浅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42-43.

  [3]钮冰冰.双减政策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J].世纪之星—小学版,2022(3):3.

  [4]杨晓燕."双减"背景下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0):3.

  [5]蔡泳庚."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思路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2(19):3.

  [6]彭潇.关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活动与延时服务有效衔接之思[J].读与写:上旬,2022(9):0109-0111.

  作者简介:项佳艺,女,1996.11,江苏泰州人,本科,小学数学二级教师

篇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研究

  

  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所有的学科之间都存在着重要的关联,想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和综合能力,教师一定要让各个学科之间实现跨学科的实践和互动,并让学生的知识进行横向的迁移。小学阶段是进行跨学科融合的最佳时期,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各学科之间关联的重要教育机会,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标准,也是当前新课改政策所要求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教育模式,可以确保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创新和实践,并帮助学生在解决相应学科问题的时候,能够拥有更多角度和更高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与语文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文化味

  其实,在小学阶段中,语文和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不可逾越的重要学科组成,每一名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就需要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数学学科的学习,因为语文学科不仅是我国学生的母语,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学生通过与文字产生链接,从而学会进行概括和对相关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将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共融,可以确保学生在数学学科中也能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

  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已经开始认识长度、面积、质量和时间等与量有关的概念,进入中年级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语文和数学学科的融合,比如在进行量的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度量衡的故事”作为课前导入的展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整个课堂的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因为故事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也能通过度量衡的故事认识我国古代的始皇帝。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故事分享,可以借助卡通动画片的方式,让学生在多媒体设备上观看度量衡出现的故事,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并通过度量衡了解更多在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件和工作;之后,可以让学生借助

  成语词典或新华字典等方式来进行成语的搜集,找出更多与度量衡有关的成语,比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火冒三丈等这些成语,都可以让学生对度量衡有更加具体和深刻的体验;在学生进行相应的搜索和查阅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到讲台上将自己所查找的成语进行展示,并将自己对相应成语的理解,用口头表达的方式论述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更创新的体验,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更丰富的联想和认识。

  作为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紧密相连,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语文中的成语故事或历史故事来链接,对数学数量和这种单一枯燥的概念的理解,而借助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又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也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形成浓厚的文化素养。

  二、与体育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体验味

  其实在很多人的眼中都认为数学学科和体育学科可能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但其实在数学学科中,教师也可以将体育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曾经有专家做过类似的实验,当学生在课堂中精力不集中的时候,起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轻运动,可以让学生的大脑重新保持兴奋的状态,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回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体育中学习数学,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完成自身数感的培养。

  比如小学阶段会要求学生对跳绳活动有一定的数量标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用数据说话,比如在学习统计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到操场上跳绳,并以分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这个统计任务,每个小组由一名学生进行记录,其他学生跳绳,最终搜集整个小组的跳绳个数,之后再进行汇总,用这样的方式搜集起来的数据会更加真实,学生也会真正理解统计的价值和意义,而在这个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计算整个班级学生跳绳个数的平均值,由此,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跳绳标准,确保学生能够因时制宜地完成跳绳任务,并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作为数学学科与体育学科的重要融合,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生活化场景,有这样的方式来开展体育项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大脑兴奋,同时,还能为体育项目的体能提升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科学的依据。而借助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美术融合,让数学学习更具艺术味

  美术课程是一门艺术课程,而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极为严密的认知学科,可能很多人都无法将这两门学科进行链接和关联,但事实上,数学学科中有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会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美学效果,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个知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美术课堂中的“二方连续图案”和“四方连续图案”,并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这些图案的展示,让学生观察原来这些图形,其实就是通过数学中平移、旋转或轴对称所形成的图形,学生可能会因为这样的展示和课前导入而对这些奇妙的现象产生好奇,接下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彩纸,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到的这三种方式来制作更加美丽的图案,并将这些作品标上自己的名字,将其贴到教室的张贴栏中,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学生的美学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意识到,原来数学知识中也蕴含着美的存在,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借助这种方式,将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甚至包括学校的设计都是一种美学的展示,对于每一朵绽放的花朵的形状或花瓣与花蕊的比例,都是数学中黄金分割点的重要外在展现形式。记住这些数学知识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科,同时了解其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实现学生在美术学科中有感性转入理性的重要过渡。

  结语:综上所述,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为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提供了更好的生长土壤,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事实有效的融入语文、体育和美术学科的相

  关知识,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拥有全面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康美玉.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教学探究[J].平安校园,2022(12):80-82.

  [2]黄美荫.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研究[J].亚太教育,2022(22):123-126.

  [3]郑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6):13-15.

篇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研究

  

  “双减”后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业原本是教师学校日常教学的“小事”,但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大事、要事。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如何立足“作业”,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广大教师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01在作业目标上,处理好“学科本位”与“学生立场”的关系

  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作业,不仅要促进教学提质增效,同时需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

  要从学科本位学生立场系统设计作业。对数学学科,要确保学科难度不超标、内容不超量。“双减”文件明确分类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总量。

  在政策范围内,数学学科所能用的时间有了大致的范围,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该做怎样的作业?如何“少而精”,如何体现“能力为重,素养为本”?

  比如:布置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作业。刚刚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的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张天孝主编对此特别有经验。他罗列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

  位加法一共369道算式。一般来看,16+7和17+6的价值难分高低。但是在他看来却不一样。像748×7这样的算式会用到进位加法算式28+5和49+3,但是不会出现28+7和49+8这样的进位加法。所以同样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有的只在加法当中用到,但是有的会在后续的乘法中用到,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业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在这369道当中会出现在多位数的乘法当中有60道。所以对于作业设计来说,要把力气花在刀刃上。

  当然,不是做得越多、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学好。在合适的时间内学习“少且重要”的数学才是数学课的理想状态。有时过多机械重复同水平的练习,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迷失好奇心,反而“熟能生厌”。

  02在作业内容上,处理好“基础性作业”与“拓展性作业”关系

  华罗庚曾说:“学数学不做题,等于入宝山而空返。”在信息化的今天,要帮助学生找到“题海”已不是难事,难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成长的“题组”。“双减”文件明确要求: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是要面向所有人。对于那些“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可以归为探究型作业。在“双减”之下,为什么还要布置探究型作业呢?

  顾泠沅教授有一项研究,将认知目标及其对应能力表现水平描述为“操作、了解、领会和探究”的四层次框架。在组织的大样本区域小学数学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操作、了解类的目标达成度较好,而领会和探究的目标相对不足。

  也就是说,我们常在低水平的层次高频训练,却在高阶思维水平层次低频发展。适当降低这种低阶思维水平的“高频训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去经历“高阶思维水平”的挑战,应该成为日常作业教学改进的方向。

  探究性作业并不是每一课学习之后都需要设计,而是要对整个单元的数学教学目标充分解读,再根据单元的基础性练习内容剖析学生还需要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进而进行相应的探究性作业设计。

  小学生的探究性作业,不一定要探究出一个新的重要发现,而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去表达,去展现他们个性化的思考结论。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的面积单元,我们经过分析发现这一单元的习题已经把本单元需要落实的知识点和生长点都涉及到了。但是,课题组觉得还可以加强习题的开放度,以提升学生个性化

  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设计了一个探究型作业:“画一画,说道理:一个平面图形,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有道理吗?很有道理,还是毫无道理,还是有一丢丢道理?请画一画写一写,说明白你的道理”。

  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举例、画图,表达他们自己的看法。不同学力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呈现,创新火花层出不穷,作品处处现惊喜。这是课堂教学和基础性作业做不到的。

  数学家陈省身所说“数学好玩”,数学的作业也可以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不仅仅只是做题,可以阅读、实验、游戏、绘本、魔术、可以STEM、可以进行项目化学习。让数学因为作业的形式改变而变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

  03在作业评价上,处理好“作业批改”与“作品展示”的关系

  作为日常教学来说,做好作业的评价,完成了批改,才算完成“作业程序”。“双减”文件对此也有细致具体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文件还特别提到:不能要求家长批改和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毫无疑问,批改作业属于教师的工作,“精选、先做、全批”是教师作业布置的基本准则,教师也不会要求家长和学生批改作业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但学生因此就放弃作业的“自我检查”,家长就对孩子的学业“放任不管”,这就是对文

  件的误读。任何关于学生成长的工作,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自主和家校合作形成的合力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作业的批改看结果也要看过程。老师批改的一个简单的分或者“×”,反映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和收获,还会掩盖学生作业过程火热的思考、丰富的情感和真切的体验。在批改时,尽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尊重。有时一句话,足以鼓励学生的斗志;一个符号,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一个图示,能激活学生的思路。

  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也主张结合现实生活,要与其他学科跨学科融合。在作业设计和评价上也要与之相匹配,原本单一的“作业”从某种程序开始转向“作品展示”。“一次手工制作的学具”“一次精彩的成果报告”“一个创意的解题思路”“一次项目学习的成果”,用图画、视频、音频或实物作品记录下来,都可以作为学生作业的作品。

  如果我们保持欣赏的眼光,学生的每一份作业都是一件作品,哪怕是一道简单的习题。

  如在认识圆柱之后,设计“圆柱与长、正方体有异同之处?”这一问题。学生展现出了以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与思考路径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要大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他们从来都不会让我们失望。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用毛线绕出一朵花、用小木棒搭出一

  座桥、用纸箱板造出一幢小房子……是数学项目组的作业,也是跨学科综合实践的作品,如下图。

  数学课程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作业设计的角度来说,人人可以做不同的作业,要提高作业的差异化水平和个性化水平。未来,如果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基于大数据的作业设计将会更智能,更能促进学生充分的成长。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

  内容摘要:根据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的工作精神,为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数学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活动;要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大量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目的;要使作业真正为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使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业。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还是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依据。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作业已变为学生一个包袱,成了一个枯燥而又不得不投入的一种负担,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该如何看待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教学作业设计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作业内容童趣性,激活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摆脱单调乏味的重复、机械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设计出趣味性强的数学作业。趣味浓厚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部需求,会让学生跃跃欲试,内在的需求,活跃的思维,常常会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设计游戏型数学作业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在游戏中边学边玩,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活动型作业将所学数学知识蕴涵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例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老师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再如教学《统计》这一课后,我让学生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并统计出每人赢的次数;还让学生在“抛硬币”活动中统计出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并让学生发现抛的次数越多,正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中理

  解体验了统计的作用,而且学生在游戏中轻松作业,增强了合作意识,体验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设计情境型数学作业

  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型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识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例如学习完《10的认识》后,我设计一道“10的一半是什么?”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想象观察、思考,反馈结果:(1)从数的知识认识10的一半是5。(2)从字形结构认为10的一半是1、0、或拼音Shi。学生在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帮小兔找门牌号的情境作业,类似的作业还有“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等。这些带有童趣的作业,把计算融入故事情境中,学生快乐的进行作业,掌握了运算方法和技能,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学生体会到计算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快乐的,充满乐趣的。

  三、设计绘画型数学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例如学习了时间,画一画一天的安排;学习完《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绘制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或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

  们喜欢的家,并涂上颜色;认识方向后,画一画旅游分布图。这样就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艺术品。然后在班级展示台中展览。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有激活学生原思维,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将枯燥原作业变成了件件艺术品。

  四、作业内容有层次。

  设计作业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我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学完《解决问题》后,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一)、小华今年10岁,比爸爸小27岁,爸爸今年几岁?(二)、小华今年10岁,比爸爸小27岁,今年爸爸和小华共几岁?(三)、小华今年10岁,爸爸38岁。当小华33时,爸爸几岁?此种作业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设计操作实践型数学作业

  “让学生从做中学”。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使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把他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的学习,促使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时,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将一张

  长6.28分米、宽3.14分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圆筒,再配上一个底做成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哪种卷法所容纳的物体比较多?再去超市看一些圆柱形容器,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争论,让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服务生活,体现其生活化的一面,让数学与生活更加紧密。

  六、发展学生思维,体现作业的开放化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那么,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大胆创新。开放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且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我在平时设计作业时避免“题海战术”,防止“熟而生厌”;为学生着想,从学生需要出发,加强作业设计的灵活性、趣味性及实践性,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使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创造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培养。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根据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的工作精神,为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数学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活动;要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大量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目的;要使作业真正为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使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提高认识,更新作业设计理念

  作业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作业的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形式枯燥、单调、僵化;作业评价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等,长此以往将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正确地看待作业改革,努力探讨如何布置能有效布置作业,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维,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整体把握,明确作业设计原则

  通过作业改革,我们希望数学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找出现状和预期状态之间的差距,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度和调整教学进度;通过作业学生了解自己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之中去。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明确了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是目标与作业的一致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紧紧围绕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并把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价值融入到作业的内容设计中去。

  二是层次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业的内容要适合各个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应有适合自己的作业。要注重趣味性,使学生愿做作业、乐做作业。

  三是适度性与多样性的原则。

  作业设计的量要符合各年级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求,作业内容要适当,作业难度要符合学生实际。作业形式要多样,应体现拓展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要求。

  三、形式多样,优化作业设计内容

  作业设计的目的应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对数学作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将作业融于活动,融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前置型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已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前置型作业是指教师预先设计探究性问题,以作业单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前置型作业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密铺”时,鼓励学生在家自己借助图形动手拼摆,学生带着初步了解的图形密铺知识进课堂学习,会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的过程中,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在操作中体验到了数学的美,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二)实践型作业,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围绕现实问题,我们让学生动手实践或是实际调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例如,在教学“1-10各数的认识”后,设计“找找生活中的数字”实践活动,教师鼓励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通过有趣的找数、认数活动既巩固了10以内数字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对数学的热爱。

  再比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后,设计“家庭作息时间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既巩固了时分秒的知识,又能引导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三)复习型作业,整体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是学生系统完善、深化知识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内化基础知识,建立网状、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设计复习型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中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学会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问题。我校在三至五年级学生中开展“整体建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制作活动,学生在学完每个大单元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这样的复习型作业,一方面可以使原本散乱的知识变得清晰、完整,从而使复习更形象化、生动化,提高复习的实效;另一方面将单元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能使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有助于学生形成条理化、结构化的思维。

  四、改进评价,保证作业设计实效

  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对作业的态度、书写及格式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二是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而且要给学生及时订正错误、再次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方式、解题技巧与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数学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之中展开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学生的高质量数学学习。

  “双减”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作业是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布置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教学任务,应该讲求科学性、合理性。那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并享受作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呢?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在作业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和具体策略。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在小学生普遍存在作业较多的问题,就小学数学作业来讲,分析原因有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业功能单一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的功能比较单一,几乎都是在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很少有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小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目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应付老师检查、为考试做准备、提高数学能力。由此可见,数学作业的真正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只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学习工具。

  (二)作业内容和形式枯燥

  根据相关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做数学作业是一项单纯的“力气活”,只需要用手练习即可,超过70%的小学生认为数学作业的主要形式就是做练习。而且,数学作业的布置整齐划一,缺乏层次性和差异性。小学数学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枯燥使得广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很容易阻碍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应当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要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数学作业。

  (三)作业负担较重

  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界的一项难题。虽然这些年来有过“减负”的过程,但其真正起到的效果甚微。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成绩的途径不应当只是通过增加作业量,而是要

  从发展的角度去考量,优化数学作业形式和内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热情势在必行。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由“教材”向“生活”转变,注重作业的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所以我们设计作业如果只是“以教材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那么,充其量无非是在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讲究趣味性,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生活化的作业设计,计具有童趣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后,设计了一道“数青蛙”的游戏性作业: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这样做,可以改变原来口算题的枯燥、乏味现象。像这样设计一些如“小猴子摘桃子”、“玩扑克牌”、“掷股子”等带有童趣性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或玩耍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由“机械”向“探究”转变,注重作业的多样性

  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尊重学生探究的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可以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探究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社会调查、现场观察、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触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来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改变以往那种把作业只是当作师生之间浅薄的、机械的文本符号的往来。

  例如,学生学习了统计之后,让学生统计上学期间和双休日校门口7:30-8:30中经过的汽车、三轮车、电动车以及其他车辆经过的数量统计。根据统计的数量情况,分析造成门口车辆堵塞的原因,以及寻找如何解决塞车问题的策略。

  (三)由“被动”向“自主”转变,注重作业的差异性

  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差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业成绩、思维类型等设计A、B、C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由选择,如果学生在指定区域完成,还可以自由选择其他区域。

  如在学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A:小红今年6岁,妈妈今年36岁,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B:小红今年6岁,妈妈今年36岁,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C:去年,小红6岁,妈妈36岁。三年后,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便会事半功倍。但同时自选作业的布置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不可硬性要求某些同学做哪个档的作业,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其次,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防止偷懒思想的产生与蔓延。

  (四)由“个体”向“小组”转变,注重作业的合作性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共同合作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中的互帮互助,感受到分享合作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感到做作业也是一种享受。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测量校园内的绿化面积,并计算出我校学生人均绿化面积占有量。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忙得不亦乐乎。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着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作业的有效设计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其主体地位,使作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的活动,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篇四:“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研究

  

  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2021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于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在减少作业时间和作业量的同时依旧发挥作业功能,保证教学效果。对此,本文深入地探索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有效方式,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引言:作业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延伸部分,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是对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创作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是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自“双减”政策出台,学生作业成为减轻课业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小学阶段中,数学家庭作业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对作业负担问题应高度重视与持续关注。本文结合“双减”背景,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展开了深入研究,简要地论述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模式,以期在该领域起到抛砖引玉之良效。

  一、双减政策的解析

  双减政策谈到的减负是指“家庭作业减负”。家庭作业减负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和“增效”的课堂是一个整体,物理课堂优化的目的是增效,物理作业优化的目的是减负。只有课堂高效,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吃饱、吃好”,家庭作业减负才能变成现实,否则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弥补课堂中没学懂的内容,耗时耗力疲惫不堪。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优化是前提,家庭作业减负是结果。同时由于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那么课堂作业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后作业则是课堂的延伸,故二者相互渗透。优化的课堂布置的作业也会更优化,优

  化的作业必将生成更优化的课堂,再优化的课堂也需要作业来巩固、补充,再优化的作业也需要在课堂中总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原则

  1.严控题目数量

  此次研究的背景是“双减”背景,要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首要考虑的是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

  2.作业具有层次性

  作业过于单一必会出现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咽不了”。学生的学习层次性决定了作业的层次性,这点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3.作业具有多样性

  多样的作业可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不至于显得单一、枯燥。像操作性作业、书面作业等,书面作业也有很多形式如习题、概念梳理、思维导图等。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设计实践型作业

  数学本就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都大有作用,陶行知的“做中学”教育理念就倡导儿童的作业应该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因此实践型作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内外兼修。对此,教师在设计数学实践型作业时,首先与实际生活相连接,让学生回归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其中。

  例如:在学习圆这一单元时,可以设计“学生回家观察哪些物体是圆,这些圆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自己观察和动手操作,拓展了作业方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并且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创设真实场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例如在学习统计图时,可以设计“根据疫情期间S市每日确诊人数画出折线统计图,并且说出疫情的变化情况”,这种“时令性”的作业有助于学生了解实时新闻,并且在总结时了解防护知识。再次,跨学科设计作业,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知识融合。目前学生作业负担重,学科融合可以实现作业增效减负。

  (二)设计分层型作业

  以往教师统一布置的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并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分层,这一问题不单单体现在数学学科,其他几乎所有学科都存在这一问题。“双减”政策倡导实行差异化教育,要求让所有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以改变

  “一刀切”的模式。因此,针对学生的差异情况,教师有必要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数学作业。

  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类作业:一是自己动手利用剪刀、卡片等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然后观察它们的特点。二是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形,哪些物体是正方形,上课时分享一下你的观点。三是找一张白纸,利用直尺等工具,在白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上述三种数学作业分别考查的是学生的不同的能力。第一类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二类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三类作业主要考查学生的作图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不同智力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由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这也与核心素养理念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契合。

  (三)作业批改环节的优化

  “双减”政策后,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易耗费大量时间,每天的备课和会议之余,批改作业无疑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学生作为完成作业的主体,也可以作为批改作业的一员,但并不代表让学生全权负责。可以让学生做完作业自己检查,在每道题的旁边做个符号表示对错,不需自己全部批改。教师在批阅时就可以重点关注学生自己标注的错误的地方,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且锻炼了学生自省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批改自己作业时的主观性,还可以实施同学之间互批的方式,利用小学生阶段的好胜心理,比教师一人面对多份的批改要更精确,并且同学之

  间批改完,还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方法,讲解自己的思路,学生之间达成“共赢”。养成学生自己检查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批改方式还减少了教师的压力,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认真设计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总而言之,作业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数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提高作业质量,扭转作业量偏多、缺少层次性的现象,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就成为必然。本文立足于“双减”政策的背景,探讨了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策略,希冀有效地推动双减政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怀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管理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26):16-17.

  [2]张宁.“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2(09):91-93.

篇五:“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融合作业”设计策略

  摘要:数学学科知识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但它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数学作业有一定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所以根据其特点,教师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巧妙展示丰富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融合作业”;设计策略

  1与技术融合,促知识情境化

  作业设计时,可融合信息技术,将其检索、作图、模拟、分析、强化等功能应用于数学知识呈现上,作用于学生的预习、练习、复习上。教师应先观察、分析数学知识,再依据知识形成过程,利用技术手段制作真实图像,最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数学知识,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情境化。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认知,让思维可见,又在促进认知升级的同时,了解知识背后的规律。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课的作业时,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让学生根据要求,创设“学校—园博苑”路线图:

  这类“融合作业”开放性强、可操作性高,学生在设计路线时,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利用信息技术的检索功能,对路线中的标志性建筑或站点进行记录,搜索途中各个标记地点间的方位与距离,分析行进路线,结合查询的天气、交通等情况,估测所用时间。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实景地图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空间位置的变化,体会两个地点之间的方位关系。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空间观念和数据意识,促进学生情境化思维的养成,激发其创造力。

  2与生活融合,促知识具体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在设计学生作业时,应积极与学生生活相融合,采用的资源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考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发现隐藏的数学原理,探索数学与生活相辅相成的关系,从生活环境中积极寻找数学气息。这类作业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将数学作为工具应用于生活,促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课,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后作业中设计以下题目:

  厦门苏颂公园是一座富有人文气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公园。一进入公园,水运仪象台就映入眼帘。它的高13米,底面是边长6米的正方形,主要展示苏颂的科技成就,体现苏颂文化、苏颂精神。①小思一家周末前往苏颂公园游玩,他算出水运仪象台的占地面积为()平方米。②小思爸爸将车停放在体育馆地面停车场。如表1,他们上午12:00到达,离开时是19:30,需要支付停车费多少元?

  表1停车场收费标准表

  这道题融合了面积计算的实际运用、分段计费的数学模型与生活中常见的停车费问题。学生需要结合生活场景,获取生活数据,算出景观占地面积,分析停车费结算原理。试题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培养用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这类“融合作业”有利于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及推理意识。

  3跨学科融合,促知识综合化

  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教师要用广阔的视角,让数学知识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将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思维方式融入作业设计中,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全面发展。跨学科的“融合作业”能让数学思维向外延伸,萃取其他学科的知识精华,加以融合实践,并运用于不同领域中,促使数学知识广泛化、综合化。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一课,要求学生理解1-5的数字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序数,建立初步的数感。可设计以下题目:

  同学们,你想和数字1、2、3、4、5交朋友吗?试着找一找和1、2、3、4、5有关的成语,并了解它的故事。或发挥想象力,用1、2、3、4、5创作一幅美丽的图画。低段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这道题让学生收集与数字有关的成

  语,如“一事无成”指一件事情都办不成功,这里的“一”表示数量;而“一马当先”比喻领先带头,这里的“一”表示序数。用常见的成语及对成语的解读,带动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进行德育渗透;在了解成语故事的同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的提升,将数学的逻辑性与语文的人文性相融合;利用数字创作图画,则能够发散思维,培养创造力,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美术学科的创意实践素养相融合,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这类“融合作业”以知识综合化为导向,融合多学科素养,将抽象的数字变得形象生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创新意识。

  4大单元融合,促知识结构化

  大单元融合是将具有内在承接性和关联性的学习板块进行整体认知和系统建构。在作业设计中,要注重数学单元知识的融合,关注知识的逻辑性,将具体的数学知识点与其他学过或以后学习的知识建立联结,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当下的知识点,还能建立数学知识间的关系网。在大单元融合理念下,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在作业中以一种层次网络结构的方式呈现,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促使数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例如,可将“阶乘”这种较复杂的课外数学知识作为拓展,融入大单元知识中,设计相应的作业,为学生扩宽视野,锻炼数学思维。例题如下:

  这道题将充满数学味的阶乘问题与因数、倍数相融合,要求学生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理解阶乘和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类比迁移,将问题转化为几个数相乘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样促进学生整合归纳出方式方法,构建因

  数与倍数的整体认知脉络,切实提高学生的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及说理能力。

  5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促进知识建构,在深度思考中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再生长,切实发展核心素养呢?为此笔者开展了“融合作业”的研究与实践。“融合作业”是指将具备相同属性的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并对学生知识应用、学科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04):40-41.

  [2]彭正宗.“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0):71-73.

  [3]孙玉玲.“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3):49-50.

  [4]李芳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探究[J].教师,2022,(09):51-53.

篇六:“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研究

  

  “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因其高度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特点,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堂教学,完成课堂内外的大量作业,给小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在“双减”背景下,既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至关重要。数学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同时还能帮助教师有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民族地区,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由于学情、校情比较特殊,如何有效减轻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1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尚未树立全面的作业观念

  自“双减”政策颁布实施后,学生的作业量、作业时间均得到有效控制,作业负担明显减轻。但是在作业观念方面,很多教师依然停留在学科本位层面,尚未形成知识层面之上的且能够对学生高阶思维产生积极影响的作业设计观念。在调研活动中发现,85%以上的教师认同作业在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方面发挥的基础作用,但是却忽视了作业在培养数学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教师的作业观念不仅会直接影响作业目标的制定、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以及作业评价的方式和深度,而且是关乎“双减”政策能否高效落实的内在因素。

  1.2作业内容机械,缺乏针对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只是重复教科书和习题集的内容,形式作用大于实际作用,作业单调重复,学生麻木完成。大多数学生应付了事,这样的作业不仅质量不高,而且枯燥乏味。特别是计算题,这类题型在作业中比重太大,学生每天做作业时除了计算还是计算。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针对计算题和解决问题反复布置,重复练习;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特别苛刻,对学生做不对的题要求重抄几遍甚至十几遍,反复练习,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些作业如同“鸡肋”,作之无用,增量低效,单调乏味,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1.3作业评价向度表面化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向度表面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的深度不够。教师受自身作业观念、能力以及评价导向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关注作业的正确率、作业的完成速度等表层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少通过作业了解学习者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及元认知水平等学习素养。二是缺少对作业的过程性评价。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往往是以“√”“×”或者分数等终结性评价为主,属于静态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对学生完成作业起到良好的督促和监管作用,但是在作业评价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发展更有益的反馈与指导功能。最终结果是学习者未能从评价中获得动态的意见反馈,而评价者也未能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2.1作业数量精简化,增强目的性

  优化作业内容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传统的数学作业内容设计偏向于强化训练、机械重复,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个性,提高能力素养。在持续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内容上要有创新,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心理需求,设计出内容精简、题型丰富、形式多元的数学作业。特别是在课堂习题上,教师要有效优化重组,精心综合设计课堂和课后习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发挥作业对知识补充和提升的功效。同时妥善利用教材练习,巧用教学内容,科学合理优化设计作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乐意接受完成作业任

  务,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作业的目的性。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教师计划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步轻松练习题,习题设计中有两页共12道题型,学生打开一看全是解决问题,产生了心理疲惫,于是教师改变主意,将习题中的12道题优化成2道题,学生都很兴奋,立马精神十足。教师出题1:每支钢笔12元,买10支,一共多少钱?题2:小强每分钟跑240米,15分钟跑多少米?要求每道题写出3种关系式并解答。其实,类似的题型不需要安排太多的题量,做多了学生觉得烦琐,无法提高兴趣,只能马虎了事,达不到真正的目的。只要学生掌握好“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这三个关系式就会举一反三,就能解决更多类似的数量关系题型。同样的道理,在第二道题中从“速度×时间=路程”,通过思维转化,学生就轻而易举编出其它两道数量关系的题目并能解答,甚至在今后的学习中,只要遇到常见的数量关系题型,学生们都会迎刃而解。

  2.2拓展作业内容,全面体现核心素养

  在作业目标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作业内容的设计需要体现作业目标的具体要求。在拓展作业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教材与配套练习册中的资源,对教材本源的优质题目进行选编;对教材例题、课后习题、配套教辅中的部分题目进行改编;也可以基于数学教材,通过创编的方式形成能够适合本班级学生特点的独创作业。在对作业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和数学核心素养内涵要求,开发单元作业和跨学科类综合作业。这两项作业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可操作且有效的实施路径,也是新课标作业转型、拓宽作业内容的一个切入点。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教师既要从一个聚焦数学学科思想或方法的大概念、大任务、大问题、大情境等角度进行整体构思,帮助学生建立能够体现数学学科本质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并使作业目标可视化、可操作、可评价;同时,还要从细节上关注作业内容,在单元作业的整体架构里,关注是否有增值性的作业内容。如果一个单元的学生作业都在低阶思维滑行,即便作业内容再丰富,也无助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如果在单元作业里出现高阶思维的作业,哪怕再少,都有助于素养目标的实现。

  2.3作业设计综合化,增强全面性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综合评价载体,而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局限于学生知道数学中数字之间的换算,学生本来就是知识的实践者,获取数学知识主要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故此,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应当注重设计综合实践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内知识的学习,结合课外现实生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从而引导学生巩固和践行所学知识,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科学融合,提升学生知识的转化能力,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拓宽学生视野,最终达到学生知识发展的全面性。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学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后教师出了一道题:请调查统计每位同学家今天的开销情况,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同时算出今天家里平均每人开销是多少。很多同学看到这道题,立即反映需要回家调查家里所有人今天花钱情况才能解决,而不能只靠思考及纸笔就能立马完成。虽然每位同学家庭人员各异,花销情况也有差别,但学生在调查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巩固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从中教育学生勤俭节约,体会父母的艰辛,从小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3结论

  作业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诊断作业的“对”与“错”,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进行诊断性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描述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作业评价成为师生之间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交流途径。在方法上,教师可以将AI技术与传统的作业评价相结合,利用AI技术对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细节进行诊断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宁本涛,杨柳.中小学生“作业减负”政策实施成效及协同机制分析——基于全国30个省(市、区)137个地级市的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22(1):9-16,23.

  [2]林玉琼.给数学教学洒一片快乐的阳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J].亚太教育,2022(8):22-24.

  [3]方晓波.“双减”政策背景下广州市优化作业设计基本思路与实施路径[J].教育导刊,2022(1):12-22.

  [4]李洁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22(13):92-94.

推荐访问:“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实践研究 跨学科 小学数学 融合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