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文档网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 正文

国内外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4篇)

2023-06-26 09:46:08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国内外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

  消费者的行为是影响商品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的经济界学者对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掌握消费者行为规律,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将有更多、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消费者的选择将更加充分,对商品的了解将更加透彻,自主权将进一步增大,对传统的消费行为将形成冲击,新的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理性消费者行为正逐步形成。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大数据营销

  目录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现状综述

  ...........................................................................................................1摘要

  ...................................................................................................................................1引言...........................................................................................................................................1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行为的演变

  ...............................................................................................2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

  ...........................................................................................2消费者消费行为更容易受购买评价的影响。

  ...............................................................2消费者的品牌依赖度逐渐下降。

  ...................................................................................2消费者消费行为更加个性化。

  .......................................................................................3大数据下的新营销手段

  ...........................................................................................................3新的挑战

  ...................................................................................................................................4结语...........................................................................................................................................5参考文献

  ...................................................................................................................................5引言

  消费者的行为是影响商品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的经济界学者对消费者行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掌握消费者行为规律,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将有更多、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消费者的选择将更加充分,对商品的了解将更加透彻,自主权将进一步增大,对传统的消费行为将形成冲击,新的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理性消费者行为正逐步形成。

  研究大数据时代下的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提高经济决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商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制定销售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消费者提高自身素质,科学地进行个人消费策略,改善消费行为,实现文明消费。

  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行为的演变

  大数据正从每个人的点滴生活中以几何级数生长着,数字生活的流行更开启了生活方式的变革,吸引着越来越多想从大数据世界中掘金的寻宝人,其中也包括求新求异的营销传播。大数据能让营销“贴身化”的特质日益凸显,激发了更多营销人欲借数据的神秘宝藏让品牌传播焕然新生,也带来了用数据武装营销的大数据营销时代。大数据营销是营销传播方式的变革,是以深度消费者洞察为基础的传播沟通,是用数据解构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消费偏好、信息获取渠道、个人兴趣从中推导出定制化产品和品牌传播的工具。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

  在工业化时代,消费者通过传统的大众广告媒体,如电视广告以及报纸、杂志等纸媒广告来获取商品信息,而在大数据时代,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有需求时,他们首先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来收集该商品的相关数据,了解该商品的信息,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选择模式在本质上已经有了较大不同。消费者可以非常便捷地在相关网站上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商品的数据信息,提高购物效率,降低购物选择成本。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无处不在,消费者更容易获得该类商品的市场行情,接触到更多有关该商品的数据信息,从而可以通过比较购买到理想的满足需求的商品。因此,可以预见,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主动、理性消费行为在增加,盲目购物几乎不会再出现。

  消费者消费行为更容易受购买评价的影响。

  在工业化时代,消费者往往通过电话、杂志反映对商品的评价,而大数据时代消费者会直接在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评价信息往往会被商业企业或数据服务公司收集,成为对这种商品评价的来源数据之一,被广泛传播。因此,大数据时代的评价模式影响更加广泛,对潜在消费者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潜在消费者通过这些评价数据就能判定这些商品的品质,从而给这些商品打一个直接印象分,并最终反映到购买或不购买上。并且,评价数据可以被转载或广泛用于各种途径,使得这种评价数据传播得越来越广,影响到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对企业产品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能够覆灭一个商品的生产。

  消费者的品牌依赖度逐渐下降。

  在工业化88时代,品牌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表着质量,人们往往会崇尚品牌。而在大数据时代,品牌的重要性将逐步降低。由于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现成的有关商品的用户评价或数据统计,从而更容易发现商品的真实品质,不再把品牌作为衡量商品质量的唯一依据。此外,大数据时代,供应链外包更加广阔,很多企业都把供应链外包到具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尽管一些产品品牌存在差异,但往往都在同一个国家或同样的工厂里生产和组装,质量相差不大。由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广泛性,这样的结果将很快被消费者获悉,尽管不排除人们对某品牌有偏好,但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性将大大降低。

  消费者消费行为更加个性化。

  传统工业化时代,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再加上消息传递的不及时性,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比较大众化,很少有个性化消费。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传播的广泛和迅捷、通信的畅通和快捷、文化娱乐的繁荣以及思想观念的跳跃,消费者往往更富有想像力,喜欢创新,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选择商品已经不再仅仅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多考虑其体现的个性化特征,这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许多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首要标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大多只注重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企业的发展规模,这在传统工业时代是成功的保障,而大数据时代却有所不同,个性化消费将对这种模式形成强烈的冲击。

  大数据下的新营销手段

  谷歌、微软、IBM等IT互联网公司,得益于业务特质,率先走上了大数据营销的道路,并已积淀了专属的大数据秘籍。而那些对大数据营销还只闻其声的企业或跃跃欲试想跟风营销新潮流的企业,在牵起大数据营销的手之前,可否先回答大数据营销三问:“我用大数据营销能做什么?”,“我要用什么样的大数据?”,“我如何利用大数据解决营销问题?”

  对企业来说,用大数据尽可能全面的搜集用户在网络上留下的所有痕迹,完整描绘消费者行为,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透彻的深度分析,总结出用户特征和喜好才能最大化大数据的价值。迷信大数据,盲目上线大数据营销项目的后果只能是资源浪费,可用者寥寥。并且,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数据,对应的行为洞察不同,不论是想借大数据之手精准的细分和定位消费者,还是想靠大数据发现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和偏好,明确应用大数据营销的目的,才能从庞杂的大数据海洋中过滤出有效的信息。

  在大数据概念下谈数据,早已不拘泥于数字本身,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不一而足,为避免产生文不对题的消费者洞察结论,企业需要知道,用什么样的大数据最合适。比如IBM正在帮助合作伙伴将呼叫中心的所有对话转换成文字,再对文字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以此了解消费者的品牌印象以及新产品回应;麦当劳为了改进菜单和店面布置,安装了对消费者订餐、就坐、寻求服务等行为及店内客流变化进行视频记录的装置,进而对视频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在既定目标下,寻求合适的数据集,经过深度挖掘分析后,还有“怎么用”的临门一脚: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特征进行总结归纳,为之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并通过更为深刻的消费者洞察,即时调整营销方案,更可以开展大数据平台下的客户关系管理,通过更全面的大数据信息获取,有效补充传统的CRM系统,搭建SCRM,全方位、多平台与客户互动沟通等。

  除了企业,广大奋战在数字营销第一线,需要为品牌主们扮演智囊团角色的公关顾问公司,也是直面大数据潮流的排头兵。做大数据的黄金搭档,能使公关公司引领传播前沿、树立行业标杆,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塑造前瞻型竞争优势。

  受众导向型传播线下活动、垂直社区、口碑互动、病毒视频…多元化传播手段的背后是对受众需求的了解,受众更容易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在什么时间节点以什么形式接受影响着品牌传播活动的设计执行。大数据给了公

  关公司深度了解受众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受众导向型传播的契机,由此公关公司需要根据大数据的分析,找到适合不同客户的内容营销的形式和频率、口碑引导的要点和关键影响人物。活用大数据还能最大化传播效果,帮助公关公司实现KPI目标,超越客户的传播需求,与客户双赢共舞。

  新的挑战

  研究机构GanIler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从中可以看到:日益庞大的数据信息是一种资产,对于企业而言,一是要尽可能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同时,更重要的还要对这些数据用新的技术去处理和加工,从中得到增值后的信息,找出竞争优势指导企业的发展。

  信息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大数据时代和随之产生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对企业的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大多是基于岗位分层设置的,一般情况下,营销的模式多是根据往年销售情况,估算、制定当年或某个产品的营销目标,采用自上而下的业绩考核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营销目标的确定缺乏对于数据的精准分析,多数情况是高层管理人员拍脑袋的行为,往往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同时,各级营销人员对于营销目标的制定缺乏深层了解,对于营销目标的完成没有足够的预判,造成营销目标完成困难或过于容易。实际上,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早巳开始,多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和产品的营销信息,但是由于这些数据只是处于被动收集状态,没有后期分析、处理以及挖掘和其它数据相关性的过程,因此,不可能做到对数据进行预见性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在营销过程中失去营销时机,对于风险也缺乏预测。大部分营销人员仍然只是被动的跑市场、拉关系、发广告,沿用传统的营销手段去完成营销目标。

  一是作为现代企业,必须建立一支数据团队,从基础开始注重对于数据的收集工作,信息收集时要注意渠道的多样化与灵活化,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一业务系统。以大型商城为例,基础数据的来源可来自多方面而不是仅仅依赖于POS收费系统,客流监控设备可大致估计出每时刻该监控点的客流量;免费w戚登录日志可计算出商场内持有移动终端并上网的人数;中OS机收费系统可精确统计各类商品的销售情况;停车场收费系统通过在出口处扫描顾客的会员卡,可以得到哪些客户是自驾车而来,会员卡的使用更是可以查询到每个会员的个人消费信息。此外,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如收费出刚}队时,简单的调查表填写,附近企业、写字楼工间休时间调查或座谈、了解客户要求和客户构成等信息。

  二是必须注重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对数据进行完整性和准确性评价,实现各种数据收集源的有机连接。如POS机的统计记录可以得到某一顾客的购物清单,和会员卡信息的整合后可以得到顾客进一步的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以及一段时间内的累计消费情况;通过和停车场收费系统的数据接口,了解该顾客是否是一个自驾车客户(停车场对持有会员卡和当天购物小票的客户免费停放)以及顾客的购物时间,还可以通过数据中顾客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借记卡、移动终端、支票等)情况记录,了解该顾客的支付习惯;微信、团购等信息可以了解到顾客的消费习惯。

  信息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结语

  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个设备连入网络,个人的地理位置、网络浏览、健康数据、甚至基因信息,都将成为营销的武器,这些数据将打开通向消费者生活的黄金大门,门后是零距离观察消费者习惯偏好的契机,用数字蛊惑人心的营销传播新模式正在路上。

  大数据为商业企业全面、深刻认识消费者行为和市场需求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视角,这在信息时代以前是无法办到的。随着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大数据业务,大数据技术必将为商业发展带来巨大贡献,并成为驱动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动力。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基于分析结果,采取合适的商业模式,是未来商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重要应用。但同时,为避免大数据带来的判断误区,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发挥基于数据的创新与研发创新相结合的优势,建立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模式,保障商业模式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弥合断裂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只有如此才能在大数据时代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

  商家的销售实践中面对的顾客是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在销售过程中,就需要商家根据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和策略,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节约营销资源的有效途径。另外,商家应该花一点的时间来对自己的顾客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的顾客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数据本身并无所谓的价值,只有对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找出经营所需要的信息,才能体现大数据的价值。消费者本身无所谓的忠诚,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目标客户的需求,制定一系列营销策略成功击中客户的关注点,才能为企业赢得消费者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孙凤,王玉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统计研究,2001,第4期:24-30.[2]黄升民,刘珊.“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1):13-20.[J].信息与电脑,2012(11):7-8.[3]文博.异军突起的大数据营销[J].国际公关,2013,02期.[4]王颖,李建敏.大数据时代的精准营销问题研究[J].北方经贸,2015,第3期:31-31.[5]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6]刘小刚.国外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及启示[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3(9):224-226.[7]李富.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行为变迁及对商业模式变革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期:87-91.[8]范超.消费者行为研究[J].中国市场,2014,38期

  [9]郭玉杰.大数据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与商业模式的演变[J].商业经济研究,2015,第20期:12-13.[10]朱明坤.决战大数据消费者营销[J].信息与电脑,2014,第1期:40-43.[11]郑晓东.聚胜万合用大数据抓消费者的兴奋点[J].成功营销,2015,03期.汤小晶,王丹.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5.

  翁东东,张毅.网络营销中消费者行为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

篇二:国内外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国内外信息消费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我国网民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信息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快速升温。对国内外信息消费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会更有益于信息消费理论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信息消费

  消费行为

  消费评价

  研究综述

  自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首要因素。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由其引致的信息消费正成为社会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并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消费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日益增强,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消费相关文献的研究,从理论价值上讲,有利于丰富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能为人类生活消费结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素材;从实践价值上讲,对于居民合理安排家庭消费结构、对于一国处理生产消费比例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为信息消费市场提供发展平台,对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健康发展及对推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外信息消费研究综述

  (一)信息消费行为研究

  ShirkJohnC(1998)在《终身学习的代价和好处:消费者行为》中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社会地位的消费者的行为类型及不同的学习类型。Freedman、DeborahS.、Thornton与Arland(1990)在《未成年人的消费热情:决定因素和暗示》中研究了未成年人的消费热情,发现未成年人通过自己赚钱去追求物质消费并获得物质消费的能力,但对未来消费目标的不现实需求则由父母提供。DanAriely在(2000)《控制信息流动:对消费者决策和偏好的影响》中认为信息销售商给消费者提供能够使其做出决定的信息是信息销售商的主要目的之一。控制信息流动的结果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满足其偏好,使消费者对自己的行为更自信。RohiniAhluwalia(2001)在《有时感觉很正确:产品信息的一致性影响和不一致性影响的不同衡量标准》中指出在信息相似的情况下,产品的判断更注重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短暂的心情变化可能会导致对产品信息的一致或不一致反映并当认为当享乐原则比利用原则更重要时,产品信息的强化影响就会出现。

  (二)信息消费社会研究

  JonathanM.Smith(1997)在《活跃的网络:2020前景》中指出信息消费的前景受到限制,其主要特征是与网络表现的活跃性不同步,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消费者,使信息消费者摆脱自身的限制。Kellerman

  (1999)在《信息社会》中认为信息社会主要是由产品和消费两部分组成;信息经济不仅是信息商品在市场上的买卖,且包括在许多组织中的消费;高水平的信息消费及信息手段有可能被用作一种可取的广泛的通讯方式。M.J.Norton(2002)在《发展中的信息经济学:对数字改革的反映》中认为数字变革会带来政策和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信息消费经济学在数字世界中必须发展其新理论。

  (三)信息消费评价研究

  AnneHoag(1998)在《评估使用和满意度—电缆调制解调器和因特网》中研究了电缆调制解调器对网络消费及其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满意度相当复杂,这种方法也可用到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出版等领域。HowardKunreuther(2001)在《在线产品的评论和电子社区对市场结果的影响》中认为一直以来消费者报告是产品目录的来源信息,产品在线社区和在线消费者的评估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根据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信息行为与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在新数字环境和网络环境下,信息行为与信息使用者、生产者和大规模系统的互动存在着关联;网络作为评价文化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接口,对出版商、政策决策者、图书馆员、信息消费者的行为、相关法律政策等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评价信息消费及生产、信息的质量及其可靠性和信息影响等成为信息消费的重要问题。

  国内信息消费研究综述

  (一)信息消费理论体系研究

  郑英隆(1991)在《信息产品消费的运行系统》中首次提出了信息产品消费的解释性定义,认为信息产品消费是消费者对信息产品进行内容吸收和利用的活动。随后,郑英隆(1994)在《信息消费论纲》中认为信息消费就是信息产品消费,并重新定义信息消费为“社会各种类型的决策者将现有的有关决策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并通过如干转换加工形成动方案决策或思想决策的过程”。这是我国关于信息消费第一次系统性定义,开创了我国信息消费研究的先河。贺修铭(1996)在《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中从“大情报”观的角度出发,归纳出信息消费的十大主题,认为信息消费是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流过程的延续,是由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内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环节所构成的社会活动的总称。这是对信息消费研究内容进行的一次有效的梳理和总结,为信息消费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仍属于贺修铭提出的信息消费十大主题的范畴。

  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特征研究,侧重于信息消费与网络的互联关系。邓胜利(2002)在《21世纪信息消费发展新特征及障碍研究》中在分析网络信息消费、传统教育向在线教育或网络教育发展的信息消费、文献文章信息消费和媒介、报刊和广电信息消费的基础上,总结出信息消费发展的新特征及信息消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问题及促进信息消费的具体措施。李君君、孙建军(2006)在《试析网络经济下的信息消费》中基于网络外部性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消费不同于传统消费的特征,概括出消费者在信息消费中的主体表现。汤旎、刘思文

  (2011)在《高校新闻网主页栏目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分析》中通过分析高校新闻网页栏目信息消息的基本特征,得出高校新闻网页栏目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峰值变化多样,边际效用趋势图呈交互增减状况且边际效用增减速度较快。包文亚、胡素青(2012)在《谈高职院校的信息环境、信息消费特点及图书馆的信息战略》中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环境和信息消费特点进行分析,讨论了高职图书馆信息战略的内容框架,着重强调了对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的把握是制定信息战略的必要前提。李曼(2004)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消费研究》中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客体、信息消费过程、信息消费环境、信息消费结构、信息消费水平测度及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消费理论体系。

  (二)信息消费问题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问题研究较多,大多文献集中在对居民信息消费问题方面的研究,其中大多以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高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居民信息消费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具体研究内容细化到城乡居民的对比研究、农村或城市居民的现状探讨及对信息消费的范畴划分等。张鹏(2001)在《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中从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的基础着手,建立回归方程,得出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边际倾向大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边际倾向的结果,并指出我国现阶段应优先在城镇培育信息消费。郭秋萍、陈建辉(2004)在《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中从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促进信息消费市场的策略,这对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戎素云(2006)在《如何推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协调发展》一文中认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信息消费能力差距、信息消费总水平差距、信息消费结构差距、信息消费条件差距。并提出政府应增加对农产品供给、增强对农村居民消费教育和引导,以缩小城乡信息消费差距,促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协调发展。肖婷婷(2010)在《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基于2000-2007年的实证》中从信息消费系数、信息消费倾向以及信息消费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增长速度、农村居民边际信息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在信息消费水平上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的结论。苏越、侯建明(2012)在《安徽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现状研究》中从信息消费系数、信息消费结构以及信息消费条件等角度对安徽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增长呈现结构性的差异。

  (三)信息消费水平评估

  黄郴、况能富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消费评价》中应用社会信息化测度和技术创新评价的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这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朱红(2006)在《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方法研究》中指出信息消费是一个涉及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保障因素等三个方面因素的活动,并提出关于这三个方面因素活动的水平测度方法,这对我国信息消费水平测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杨诚(2010)在《我国农村信息消费力现状与提升对策》中从已有研究着手,构建我国农村信息消费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信息消费力进行了综

  合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王晓婷、李旭辉、程刚(2012)在《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探讨了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逐一分析构成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指标的构成要素,构建出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定量研究提供了分析依据。

  国内外信息消费研究的区别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消费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信息消费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逐渐升温,且对信息消费特性、内容、结构与行为演化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相关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入。然而,由于信息消费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有些问题仍待进一步深化。对于国内外信息消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视角不同

  国外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主要是从信息与消费、信息与消费者的关系入手,联系当前的技术环境,分析消费行为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在信息消费的具体实践中研究得比较透彻,具有相应的分析数字和结论。

  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多以情报科学、信息经济科学为研究的切入点,集中于信息消费的概念、特征、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而从消费经济角度分析的文献和对信息消费水平进行评价的文献相对较少。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侧重于对共性的信息消费环境、内容、过程和行为规律的总结,而忽略了信息消费的行业特点、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对信息消费演化路径和演化规律的差异。因此,如能区分不同的行业和地域进行信息消费的后续研究和对比分析,则会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内容不同

  国外学者关于信息消费的文献多集中于社会经济、消费者行为、信息消费对消费者影响、信息消费对文化和技术影响及信息消费运行机制等方面,侧重于信息消费模式及具体实践的研究,研究领域多为交叉领域。

  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虽然起步比国外晚,但内容广泛,角度多样化。国内研究既从宏观领域关注信息消费基本特征、消费者信息、信息消费与经济发展等,也从微观领域关注居民信息消费水平、企业信息消费等。其中对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较多,在对信息消费研究的文献中基本上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注重对信息消费特点、影

  响因素、行为演化等问题的结构性分析,这些成果在信息消费研究的初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研究的推进,更需要对信息消费的演化机理、动力机制、选择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三)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方法不同

  国外学者对信息消费理论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是以某种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文献更少,这与他们对信息消费的概念界定和对信息消费的群体特征有关,也与他们当前对信息消费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国内学者多采用定性分析法,涉及到某一特定群体的研究时,多以居民信息消费研究为主,特别是对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研究,常引入信息消费函数,进行对比分析,方程多采用回归分析等计量分析法,但是就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理论研究少于实证研究。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运用了社会学、信息经济学、情报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特点,但是这种交叉性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和类比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若能加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增加广泛的实证研究和样本数据分析,将会更有益于信息消费理论的未来发展。

  总之,随着信息消费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消费的研究也逐渐升温,且对信息消费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信息消费相关文献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研究者应敢于创新,敢于翻新,打破局限的思维,以更多更新的理论推动信息消费理论的发展和信息消费理论深度的突破。再者研究者要更加深入的、系统的、多角度的进行信息消费实证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使信息消费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紧密相结合,为信息消费的研究及信息消费的市场发展更加完善和规范化营造良好的理论和实践环境。同时政府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加大对信息消费研究的重视和投资,为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力量,推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hirkJohnC.TheCostsBenefitsofLifelongLearning:ConsumerBehavior.ResearchReport,1992.Freedman,DeborahS,Thornton,Arland.TheConsumptionAspirationsofAdolescents:DeterminantsandImplications.YouthandSociety,1993.DanAriely.ControllingTheInformationFlow:EffectsonConsumers`DecisionMakin-gandPreferences.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000(27)

  4.RohiniAhluwalia.SometimesItJustFeelsRight:TheDifferentialWeightingofAffect-ConsistentandAffect-InconsistentProductInformation.JournalofConsumer

  Research,vol.28,June20015.JonathanM.Smith.ActiveNetworks:

  A2020Vision.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1997(1)

  6.Kellerman.InformationSociety.TheInformationSociety(TIS)

  journal,1999(3)

  7.M.J.Norton.EvolvingInformationEconomics:ResponsestotheDigitalRevolutionC-omputerizedRetrievalServices,20028.AnneHoag.MeasuringUsageandSatisfactionofCableModemsandtheInternet.D-LibMagazine,1998(3)

  9.RaviAron,HowardKunreuther.TheImpactofOnlineProductReviewsandElectroni-cCommunitiesonMarketOutcomes.webi.wharton.upenn.edu/meetingNotes/may2001presentations/Ravi-Aron.pdf.

  10.CentreforInformationBehaviorandtheEvaluationofResearch.http://www.city.ac.uk/informatics/research.

  11.郑英隆.信息产品消费的运行系统[J].经济学家,1991(5)

  12.郑英隆.信息消费论纲[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2)

  13.贺修铭.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J].图书馆情报工作,1996(4)

  14.邓胜利.21世纪信息消费发展新特征及障碍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2(6)

  15.李君君,孙建军.试析网络经济下的信息消费[J].情报杂志,2006,25(4)

  16.汤旎,刘思文.高校新闻网主页栏目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1(10)

  17.包文亚,胡素青.谈高职院校的信息环境、信息消费特点及图书馆的信息战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7)

  18.李曼.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消费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9.张鹏.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16(6)

  20.郭秋萍,陈建辉.我国信息消费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情报,2004,24(11)

  21.戎素云.如何推进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06(4)

  22.肖婷婷.我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基于2000-2007年的实证[J].经济问题,2010(2)

  23.苏越,侯建明.安徽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现状研究[J].特区经济,2012(12)

  24.黄郴,况能富.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消费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2(6)

  25.朱红.信息消费水平测度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2)

  26.杨诚.我国农村信息消费力现状与提升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

  27.李旭辉,程刚.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27(2)

  研究方向:信息产业与产业竞争力研究。

  刘单玉(1985年-),女,河南周口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信息产业研究。

篇三:国内外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做好对消费者行为分析不仅能够为商业营销活动提供基础,还能够在经济进展方面能做出贡献。相比于国内而言,国外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时间更长,很多商学院已经将消费者行为学设置为科学课程。近年来,国内也逐渐加大对了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为推动我国经济进展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收入决定消费行为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ynrdKeynes)首先提出消费函数概念,并在《通论》同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支出是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解释了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的原因,进而进展了以需求治理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体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后来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方向。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它没有考虑到利率和未来收入等因素在当前消费决策中的作用。

  1957年,弗里德曼(Friedmn)在《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水平取决于人的持久收入,也就是说,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直接影响当前的消费支出,所以消费者行为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

  (二)理性预期的消费行为

  1978年,霍尔(Hll)提出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模型。他认为消费只与本期消费有关。之后,利兰德(Lelnd)提出预防性储蓄理论。他认为,在不确定性情况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应要大于确定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应。未来的风险越大,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应也越大,因此越能激发消费者的储蓄行为。储蓄不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扩展配置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事件加以保险。有学者认为,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现实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三)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

  消费品存量调整假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塔克(H?S?Houthkker)和泰勒(L?D?tyloy)提出的。他们认为现期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已有消费品存量是影响现期消费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的提出将消费行为与消费品的耐用性联系到一起。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所留下的已经贬值(折旧)的余量或存量假定为“情况变量”,从而将消费品存量调整的假定提升至动态的高度,把生产领域内的固定资本折旧和更新的概念引入了消费领域,并将消费习惯对消费者非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与消费品存量调整对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的一整套学说。

  三、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农民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结构层面上,这是由我国人口结构而决定的。

  (一)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数量约占全国人口70%,在这种状态下,国内学者认为想要做好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就必须要以农村消费市场作为主阵地。其中,杨秀凌提出虽然我国农村消费者基数大,但购买能力偏低,对消费市场的需求不大,因此应该尽快改革农村的养老、医疗、低保等农村基础服务水平,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诱发农民消费动机。

  吴海峰认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消费品零售额偏低,这说明农村需求弹性要比城市更大,这是因为农民收入与消费差距大、消费环境不好、消费效益不高而导致的。为此必须要尽快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农民预期收入,提高消费效益,以实现对农民购买力的增强。

  (二)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

  2000年,叶海云提出虽然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储蓄目标差别不大,但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与财富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和财富,伴随消费结构变化而产生的流动性约束迫使ZG居民确立了短期储蓄目标,短期储蓄目标的出现取代了现期资产在现期消费水平中的决定性地位,这是造成现期消费水平低于最优水平的主要原因。

  20XX年,万广华、牛建高在罗伯特?霍尔(RobertHll)的消费函数及其扩展模型的研究上得出,造成我国目前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因素。

  20XX年,汪红驹、张慧莲提出了我国居民只能根据自己的财产、当期收入和短期储蓄目标来确定自己的消费水平,所以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短期性”,导致这一特征性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不确定增强和流动性约束。

  20XX年,欧阳俊、刘建民、秦宛顺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相反结论。他们认为ZG居民并不存在流动性的约束,因此以缓解流动性约束政策来实现对消费行为和欲望的刺激并没有作用。

  (三)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展趋势

  1994年,臧旭恒在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ynrdKeynes)绝对收入假说理论的研究下提出,金融机制和居民的资产存量是跨时预算实行的必备条件,基于我国农户行为的分析,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ynrdKeynes)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更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户消费行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农户收入迅速增加,资产存量明显上升,再加上银行贷款等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善,这使得跨时预算约束条件得到满足。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阶段,加上二元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因此农村的跨时预算约束仍存在一定困难。不过这种困难会随着农户收入与财富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变弱。长期来看,我国农户的消费行为正在向理性预期、跨时预算方向转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以农村消费者1为主体,这是因为我国人口结构而决定的,其研究内容也更多的是如何改变农民消费结构,来实现对国内经济市场结构状态的变化。相比之下,西方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更为全面,包含多种因素、静动态影响内容等,而且也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这对解决现代社会经济中的消费问题有着许多有益的启迪作用。为了能够实现对国内消费者行为研究效果的进步,国内学者要在汲取西方先进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特别经济状态,以便能够更为系统、全面的掌握国内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篇四:国内外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目录

  摘

  要

  ................................................1Abstract..............................................1一、消费者行为理论背景

  .................................1二、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2三、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3四、中国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综述..........................4结论

  ..................................................7参考文献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摘

  要:消费者行为研究建立在广泛的理论基础上,它需要从许多学科中吸取概念和理论。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路线基本上有两个:一是实证主义路线,二是阐释主义路线。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有微观和宏观之分。香港及台湾学者比较早开始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国内的消费者研究则刚刚起步。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消费者行为理论背景、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和中国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综述。

  关键词:

  中国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

  ASummarizationonChineseConsumerBehaviorStudy

  TANGHong-jie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Consumerbehaviorstudyissetuponthebasisofextensivetheory;itneeddrawconceptandtheoryfrommanysub2jects.Therearetwobasicroutesinwesternconsumerbehaviorstudy,oneispositivismroute,andanotherisexplanationroute.Therearemicrocosmicandmacroscopicdifferencesinstudyonconsumerbehavior.HongKongandTaiwanscholarsstudyonChineseconsumerbehaviorearlierthanmainlandscholars.Basedonpreviousresearch,basedontheoryfromconsumerbehavior,aWesternconsumerbehaviorresearch,theChineseconsumerbehaviorandEmpiricalStudyofChineseconsumersinfouraspectswerereviewedandsummarized.Keywords:ChineseConsumerBehavior;Behavior;EmpiricalStudy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背景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Guest在

  《AannualReview》上发表的《ConsumerAnalysis》一文,使得消费者行为研究在西方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西方学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定义。广义的消费者行为是从整个环境资源来分析研究人类消费行为,狭义的消费者行为学则是从市场营销人员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消费者行为,现有的论著大多属于这一视角。从这一角度出发,消费者行为被定义为消费者为获取、1使用、处置消费物品和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对消费者行为的系统研究,可以追溯到1890年出版的马歇尔所著《经济学原理》一书,马歇尔创立了“均衡价格论”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体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他的消费行为理论主要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规律、需求的价格弹性规律以及消费者剩余构成。以此为基础,马歇尔系统地论述了消费者如何以有限的收入进行合理的消费,从而最大化地满足其消费欲望。其理论成为西方微观消费经济学体系的基石。

  马歇尔之后,西方学者逐渐摒弃了马歇尔价格决定论的分析框架,形成了收入决定论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旨在将消费与收入相结合,以消费者收入为基础预测消费的一般变化。其中,绝对收入假说认为,现期的实际消费是现期实际收入的一个稳定函数,其核心内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水平取决

  于绝对收入水平,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函数关系,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其消费支出也会增长。但人们并非将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是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因此,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来解释短期消费行为或对消费行为进行截面分析,但是对长期消费行为的解释则显得力不从心。

  二战之后,以杜森贝里、莫迪利安尼等为代表的学者对绝对收入假定进行修正而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同时受到个人收入和他人消费行为及其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影响,而且消费支出不仅受当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同时受到过去和现在消费收入及其水平的影响,假如消费者收入减少,那么其消费支出的变化也要滞后于当期收入变化的影响。相对收入假说为消费的示范效应和刚性效应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它所提出的消费支出不仅受个人收入影响,同时还受到他人消费行为影响的观点对于进一步了解消费者行为奠定了基础。

  二、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研究(consumerresearch),也称消费者行为研究(consumerbehaviorresearch)。就研究层次而言,方消费者研究通常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在宏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生活方式概念相联系,通常是对消费群人口统2计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这类研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目前针对中国消费者行为所进行调查,多数也属于生活方式调查,方法是测量恩格尔等人提出的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即态度

  (attitude)、活

  动

  (activity)、观

  点(opinion)、入口统计特征(demographic)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Engel,BlackwellandKollat,1978)。根据四个维度的表现,消费者被从总体上分为若干类型;其中,美国

  SRI国际公司开发的VALS2就是一个著名的生活方式测量工具。但是,这种工具的有用性也受到诠释主义的质疑,研究发现

  (DouglasB1Holt,1997),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区分出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差异。不仅如此,这种方法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应用也很少。在微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则通常与消费者认知、态度、购买意愿以及决策过程等具体购买行为相联系,倾向于对消费者在具体的信息沟通、购买决策、产品使用、品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更多的是属于解释性研究

  (interpretiveresearch)。对于营销者而言,更容易直接观察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此,在营销者眼里的消费行为更多的是指消费者在广告认知、信息沟通、购买决策等方面表现出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行为可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二是消费者的行动。购买决策是消费者在使用和处置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之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属于消费态度的形成过程;而消费者行动则更多的是购买决策的实践过程。在现实的消费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这两个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消费者行为的完整过程(Engel,1978;Loudon,1993)。

  就研究路线而言,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路线之一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它认为消费者购买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可以分阶段研究,对消费者感知、认知、学习、态度、决策、反馈过程进行切分式研究(Loudon1993)。另一种研究路线是所谓后现代的阐释主义路线,它认为消费者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不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律,只能把消费者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才能理解消费行为特征

  (DouglasB1Ho1t,1997)。但是,这种研究路线受到研究者自身的水平和主观因素影响,难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因而尚未得到普遍运用。

  三、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中国消费者行为在不断发生变化。从

  203世纪

  90年代起,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香港和台湾的学者,他们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包括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研究(OliverH1M1Yau,1994),也包括对中国消费者研究方法的研究等(杨中芳,1997)。这些学者中,对大陆、香港及台湾三个地区消费者的比较研究更为关注。

  此外,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其核心是摆脱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套路,寻求适合于中国消费者社会和文化心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消费者特有的行为模式。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中国消费者(greaterChina)研究,但研究者多是来自西方、香港以及台湾的学者。到1998年,在主要的国际性相关刊物中,尚无大陆学者发表关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的论文,在这些刊物中,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只有5%专门研究女性消费行为

  (LeoY1M1Sin,Suk-chingHo,2001;YimLingSum,1997)。另外,只有香港学者对中国女性消费生活方式行为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Tai,SusanHC,Tam,JackieLM,1997;JackieL.M.TamandSusanH.Tai,1998;LeoY.M.Sin,Suk-chingHo,2001)。在国内,卢泰宏教授从1999年起,开始招收第一批“消费者行为与中国营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并致力于采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他们分别就中国青年一代生活方式、消费者气质行为模式、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出版了《营销在中国》和《营销在中国

  II》。这两本书不仅在国内销售上万册,在台湾和日本也深受欢迎。这表明,对于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而言,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是他们十分关心的信息。中国营销研究中心还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岭南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交流。可见,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刚刚起步,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空白。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与外国公司的较量还要看能否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准确透彻地把握。消费者行为研究者需要在理论上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在方法上,寻找更加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本土化方法。

  四、中国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综述

  中国早在1920年代引入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李东进2001)。但中国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从1990年代才开始真正发展,其原因在于,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了解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而发现中国市场的特征,帮助更有效地制4订营销战略及开展营销活动。全球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如尼尔森公司ACNielsen)、著名的广告公司(如奥美公司O&M),为了服务客户需要,1990年代率先在中国引入消费者行为实战层面的研究。在学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中西学术交流的频繁,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和人类学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开始重视消费者行为研究。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实证研究为主流的研究方法,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的中国研究产生了影响。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的发展,按研究主体有三条发展主线:一是市场研究公司及广告公司为服务企业而进行的实证调查研究;二是海外、香港及台湾学者较早开始对中国(包括大陆、香港与台湾,即所谓的大中国区)单项主题的实证研究;三是国内(大陆)学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实证研究。

  按研究内容区分,包括:中国消费者生活形态的研究(整体研究与分群研究)、各种专题研究。

  具有前瞻性的跨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对中国消费者持续不断地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调查,为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许多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和分折报告,跨国公司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国内企业。

  广告公司及市场研究公司的研究包括“全景观”研究(以消费者为调查单位的多产品消费行为研究)和“特写式”研究(以特定产品使用者为基点的特定单一消费行为研究)。两种研究都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

  在全景观的研究中,有影响的研究包括:尼尔森公司的媒体监测研究、奥美公司对年轻群体以所谓“精灵世代”为主题的生活形态研究,IMI的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央视研究公司的消费者购物行为研究,以及稍后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一批本土市场研究公司,如华南市场研究公司、零点调研公司(HorizonResearch)的大量特写式研究、蓝田市场研究公司(LTMR)率先对全国消费者对IT产品消费行为的全景观连续调查研究等。

  尼尔森公司(ACNielsen)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出于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决策的需要,1992年在中国最早引进了零售研究(RetailAudit)、媒体监测研究(MediaResearch),或称为电视观众研究服务。这两项研究引入中国已超过10年的历史。采用家庭个人收视记录仪在中国最大的11个城市使用个调5查电视收视行为。2003年,尼尔森公司计划进一步将收视监测研究拓展到中国100多个城市,并采用日记法进行记录,监测城区以及乡镇的消费者收视行为习惯。尼尔森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各类型卖场的零售研究体系,通过对各类卖场或门店进行连续的销售调查,监测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及变化趋势。上述两项研究均为固定样本的连续性调查研究。在连续性研究的基础上,尼尔森公司近年通过专题分析或调查,加强进行消费行为的深度分析。每年一度在亚太区12个国家展开“购物者趋势调查”,在中国调查的城市包括哈尔滨、北京、成都、武汉、上海、广州和深圳七个城市、调查近7,000名消费者。如尼尔森公司2003年发布“2002年购物者趋势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购物者在购买日用品时由以前的传统业态转而选择现代业态。2002年,对家庭收入中等或者高等的家庭进行了“新贵”一族的消费行为调查。随着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作用逐渐显现,尼尔森公司对消费行为的调查覆盖到了互联网领域,该公司组建了Nielsen//NetRatings调查机构,并在中国地区开展所谓的“金耐特”网上消费者行为调查。该项调查目前在中国大陆除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西藏和贵州之外的地区进行,通过随机抽样对1000个家庭进行电话访问。此外,尼尔森公司通过网上调查,每月发布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结果。尼尔森公司的调查研究带来了国际行业的规范,但在研究的本土化过程中的适应性还显得不足。

  奥美公司(Ogilvy&Mather)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追逐生活方式及消费趋势的演变,关注新兴群体的生活特征。如对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方式调查、单身贵族生活方式的调查、中国妇女的深层心理调查等。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创造或引用了一系列新异的概念来形象描述消费群及其行为特点,例如对新新人类以茧居族、SOHO族、DIY潮描述、对结婚妇女的心理分析以所谓“闷烧一族”来描述、对年轻群体以所谓精灵世代来描述等。在研究方法上偏好采用焦点小组座谈会(FocusDiscussionGroup)与定量研究方法(QuantitativeResearch)。其中对年轻群体即命名为“精灵世代”的研究是其典型的研究范式。奥美公司1997年在亚洲的九个市场区域,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对20-29岁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生活在都会区的年轻人开展生活方式的研究。调查的背景是考虑到青年群体是未来社会的领导阶层,通过理解了他们的行为,以掌握未来的生活与市场趋势。该项研究前期通过焦点小组座谈会讨论,然后进行大样本的定量调查,将精灵世6代的生活方式归纳为:在主张独立的同时,也会融入参与社会,需要有限制、秩序的自由;与西方“X世代”通过创造族群文化与社会脱节、追求完全自由的行为表现出差异。台湾奥美公司编辑的内部刊物《观点》,发表专门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文章。从1998年开始,台湾奥美公司在公司内部建立市场观察资料库,其中包括了消费生活趋势的专栏内容。奥美公司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在营销界带来了消费者洞察(ConsumerInsight)的观念,引起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兴趣,但方法的应用显得单调。

  结论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消费者行为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一是对消费者行为理论背景进行了回顾;二是对西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主要是从西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路线进行的总结;三是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进行了总结,主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来学习总结了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四是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本人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知识,也借鉴了不少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表示非常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迈克尔·R·所罗门(MichaelR.Solomon).消费行为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符国群.消费行为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符国群.消费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荣晓华.消费社会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安格斯·迪顿、约翰·米尔鲍尔.消费社会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王立平.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7):53—55.[8]芦文娟,韩德昌.网络营销模式下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7):88—90.[9]裴思远.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与评析[J],营销在线,2010(2):154—155.[10]杨晓燕.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J],经济经纬,2003(1):56—58[11]曹义锋,薛君.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J],市场调研,2006(8).:146—147.[12]孙

  瑾.结构匹配模型的研究现状评述与研究展望—消费者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J],华东经济管理,2010(4):148—152.[13]郝辽钢.企业促销活动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理论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8(4):132—136.[14]高

  凯.电子商务模式下顾客感知价值文献综述[J],经济师,2009(12):280—281.[15]罗

  巍,王

  旭.

  非理性消费行为形成因素文献研究[J],理论研究,2010(4):150—156.[16]牛玉龙.

  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体验要素分析[J],营销理论,2009(1):20—25.[17]陈吉星

  杨笛.

  基于文献综述的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研究[J],经贸观察,2008(8).:105.[18]曹润叶.

  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分析及营销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4):103—105.[19]周欣聪.

  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行为分析[J],市场营销

  [20]孔

  莹.网络购物率的消费者行为分析[J],理论探索,2006(8):169—170.[21]徐建中,赵伟.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分析[J],电子商务.[22]李明哲.

  网上购物的消费者行为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6):39—40.[23]陈再福.网上购物消费者行为分析[J],经济观察,2006(8):88—89.[24]赵

  洪,李正明.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分析[J],商业经济,2010(1):24—25.[25]罗利丽.

  制度变迁与消费者行为内在设定的演变[J],学术之窗.[26]晏国祥.消费者行为理论发展脉络[J],经济问题探索,2008(4):31—36.

  [27]张伟,谢家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J].沧桑,2008(05)[28]王升.影响中国体育彩票市场消费者行为因素浅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29]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J].公安研究,2009(05)[30]司金銮.消费者行为:定义分歧与本质界定[J].浙江学刊2001(06)[31]吴耘贝.消费个体的三大需求分析[J].企业活力,2005(12)[32]纪亚新.谁来研究消费者行为?[J].中国石化,1998(10)[33]如何征服悲观的消费者?[J].中国企业家,2009(12)[34]吴臻.参考群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消费经济,1988(05)[35]李彦和.消费者行为及其效应[J].消费经济,1990(03)[36]曾明华.买方市场下的消费者行为与政府政策导向[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8(07)[37]伊志宏.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04)[38]张全成.论消费者消费行为细分[J].中国科技信息,2006(04)[39]闫政.经济体制转换中的消费者行为[J].消费经济,1986(04)[40]T.P.TRUONG,“THENEWANDIMPROVEDCONSUMERBEHAVIOR.THEORY:ACOMMENT”,97——100[41]MinGyungKim,ChenyaWangandAnnaS.Mattila,“Therelationshipbetweenconsumercomplainingbehaviorandservicerecovery,”Consumercomplainingbehavior(2010),975-991.[42]EdwardMeadows,“TheNewandImprovedConsumerBehaviorTheory”,StudiesinEconomicAnalysi(1977),16—27.[43]AnilMathur,GeorgeP.MoschisandEuehunLee,“StressandconsumerbehavCopingstrategiesofolderadults,”JournalofMarketingPractice(1999),233-247.[44]EminBabakusT.BettinaCornwel,VinceMitchelland,BodoSchlegelmilch,“Reactionstounethicalconsumerbehavioracrosssixcountries”,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004),254—263.[45]SyedH.Akhter,“Nichesattheedges:price-valuetradeoff,consumerbehavior,andmarketingstrategy,”Pricingstrategy&practice(2009),136—142.[46]PatraliChatterjee,“Multiple-channelandcross-channelshoppingbehaviorRoleofconsumershoppingorientations”,9—24.[47]JamesU.McNealandChyon-HwaYeh,“DevelopmentofconsumerbehaviorpatternsamongChinese,”Marketpotentialochildren(2009),45-59.[48]NataliaKolyesnikova,TimH.DoddandJamesB.Wilcox,“Genderasamoderatorofreciprocalconsumerbehavior”,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009),200—213.[49]EfthymiosConstantinides,“In?uencingtheonlineconsumer’sbehavior:theWebexperience,”InternetResearch(2004),111-126.[50]Shwu-IngWu,“InternetMarketingInvolvementandConsumerBehavior”,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002),36—53.[51]MartinaG.Gallarza,FranciscoArteaga,ElenaFlorista′nandIreneGil,“Consumerbehaviorinareligiouseventexperience:anempiricalassessmentofvaluedimensionalityamongvolunteers”,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009),200—213.[52]EfthymiosConstantinides,“In?uencingtheonlineconsumer’sbehavior:theWebexperience,”(2009),165-179.[53]P.S.Raju,“Consumerbehavioringlobalmarkets:theA-B-C-DparadigmanditsapplicationtoeasternEuropeandtheThirdWorld”,Newmarkets(1995),37—56.[54]DavidLuna,SusanForquerGupta,“Anintegrativeframeworkforcross-culturalconsumerbehavior”,Cross-culturalconsumerbehavior(2001),45—69.[55]KarenS.Callen-MarchioneandShirettaF.Ownbey,“ACADEMICPAPERAssociationsofunethicalconsumerbehaviorandsocialattitudes,”Unethicaconsumerbehavior(2007),365-383.[56]Wen-BaoLin,“Constructionofon-lineconsumerbehaviormodels:acomparativestudyofindustriesinTaiwan”,On-lineconsumerbehaviormodels(2008),123—149.[57]LauraM.Milner,“Consumerbehavioratanindustrialtravelshow”(2009),4—10.[58]AvivShoham,AyallaRuvioandMosheDavidow,“ethicalconsumerbehavior:RobinHoodsorplainhoods?,”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004),200-210.[59]Shwu-IngWu,“InternetMarketingInvolvementandConsumerBehavior”,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002),36—53.[60]Shaughnessy,AReturntoreasoninconsumerbehavior:ahermeneuticalapproach,AdvancesinConsumerResearch,1985,vol12,P3081.[61]中国经济网

推荐访问:国内外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综述 国内外 消费者

搜索